“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郭小平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语文教师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重新构建阅读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群文阅读为多篇文本的联合分析。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筛选后重新整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多文本阅读活动,能够弥补以往阅读教学的疏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优质阅读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能够降低文本的理解难度,学生能够在文本的对比分析中积累经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彰显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于学生全面发展颇有助益。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入手展开分析,探究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而构建高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 高中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16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悄然发生改变,语文教师能够认识到以往单篇文本阅读分析的不足,根据政策的要求组织开展群文阅读,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指导模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以往单篇文本的分析相比,群文阅读优势良多,教师结合教材的编纂特点,将同一主题、同一题材、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进行整合,聚焦于多篇文本的异同组织开展趣味学习活动,借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期间巧妙引入“互联网+”教育资源,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丰富阅读资料,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够弥补以往阅读教学的疏漏,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让其在文本对比分析中感知阅读的乐趣所在,有助于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整合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制定群文阅读教学方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群文阅读主题搜集互联网资源,整合海量的文学作品、历史文化资料以及优秀的文学评论,在筛选过后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图片、音频、视频的应用还能够带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打破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刻板印象,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颇有助益。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弥补以往阅读教学的疏漏,教师在课前上传阅读资源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学生结合对多篇文本的阅读心得提出问题,并搜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另外,语文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组织开展在线讨论、构建虚拟阅读社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议题开展多文本对比,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精选优质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技术优化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课前精选互联网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此期间,高中语文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后加强课内外阅读资源的关联和衔接,以彰显群文阅读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为例,在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语文教师需更多精力精选互联网资源,筛选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或高质量动画短片,如《赤壁之战》的历史重现、《京口北固亭》的地理风光以及介绍李清照生平的简短视频,在实践教学中呈现多种资料,带给学生视听双重体验,以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诗词的分析解读中,巧用在线互动地图软件,依次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北固亭以及《声声慢》中可能隐含的江南水乡景象,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直观比较,加深阅读理解

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语文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上日程,针对以往阅读教学的疏漏,应用“互联网+”技术组织群文阅读教学,在其辅助下开展多篇文本的直观比较,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境,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在互动讨论中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第15课《我与地坛》为例,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借助互联网平台呈现三位作者的相关资料,指出三篇散文描绘的为同一座城市的景物,但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清静、悲凉,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优雅、朦胧,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芜但不衰败。在补充相关文学常识后开展文本解读,并设置问题:“在这三位作者的笔下,这同一座城市的风景有何异同?”这期间呈现相关的图片供学生开展直观比较,并梳理归纳三篇文本不同的描写对象以及氛围意境,其中,《故都的秋》描写了典型秋景图,营造出清、静、冷、悲凉的氛围,《荷塘月色》描写对象为荷塘、月色,营造出宁静、淡雅、自在的氛围,《我与地坛》的描写对象为地坛、草木,营造出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读懂文中之树,运用直观比较分析文意表达,在互联网平台中呈现三篇文章中对“树”的描写,预留出3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接着聚焦重点语句,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又没了你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关键词,并尝试概括文本中“树”的状貌。在学生分析过后适时抛出问题“三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什么特点?”由景及人分析不同文本在文意表达上的指向,即《故都的秋》以槐树象征苦心孤诣的人、《荷塘月色》以柳树象征心神不宁的人、《我与地坛》以柏树象征失魂落魄的人。在此期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比分析三篇文本,能够认识到同一景物在不同心境的作者笔下所展现的不同色彩,在互联网优质资源的辅助下直观进行比较分析,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感知阅读的乐趣所在。

3.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阅读思维

情境教学法一经推出便受到教师的广泛推崇,其在高中语文阅读群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阅读课堂注入生机活力,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打破学生对阅读分析的刻板印象。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用互联网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情境,精心设计群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祝福》、第13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在群文阅读分析后,结合春节、雪景、封闭空间元素的短视频,在课堂中营造节日氛围与孤独压抑的双重对比情境,并询问学生:“为什么《祝福》中的祥林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林冲、《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在欢庆的日子里却存在不同的孤独与困境呢?”接着围绕群文阅读议题提出不同的讨论话题,如“人物性格与命运”“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开展跨文化的比较学习,而教师借助智慧教室系统监控讨论进度,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能够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4.制作微课视频,增强阅读动机

在“互联网+”背景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微课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被无关刺激所吸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前,应收集整理优质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将图片、音频有机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丰富的视听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能够大幅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成效。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为例,在课堂学习中逐一播放微课视频,如播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微课,介绍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背景,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对话场景,解析各弟子志向的差异与孔子的评价,在学生观看过后设置问题:“你认为哪位弟子的志向最符合孔子的期望?”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播放《齐桓晋文之事》微课视频,补充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历史背景,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两国兴衰对比,解析孟子对齐桓晋文之事的评价。接着走进《庖丁解牛》,借助微课动画模拟庖丁解牛的过程,解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探讨“道”在生活中的体现。在微课视频观赏过后组织讨论活动,完成相应的互动问答与思考题,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5.借助线上平台,丰富阅读方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积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群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在阅读分析中搜集网络资源辅助学生理解,在线上互动平台中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开展投票、辩论等趣味活动,学生能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游园》为例,在课堂学习中由直播导入,借助岳阳楼、洞庭湖的自然风光视频以及《游园》的戏剧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预留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在线协作工具深度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并在线上互动板块分享学习成果。接着开展跨作品比较分析,探讨三篇作品中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关联,为学生提供诗词朗诵音频、戏剧片段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情感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在群文阅读分析过后适当拓展延伸,提供与三篇作品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诗人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诗词,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比较,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6.开展合作学习,布置阅读任务

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语文教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在群文阅读分析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布置群文阅读任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教学中预留出充足的空间。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高效完成任务,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为例,关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展群文阅读,由三位作者不幸的人生经历引入,以视频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接着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借助互联网平台逐一呈现合作学习任务,并设置倒计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如“任务一:给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制作名片,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组内沟通交流,借助表格制作工具绘制表格完成名片的制作,并梳理三位作者的相同点,即都遭遇了不幸、都经历了从低谷实现“突围”的心路历程。接着引入“任务二:探究景物描写在人物‘突围’方面所起的作用”,聚焦于三篇文本中的景物描写,驱动学生自主分析解读,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此期间,高中语文教师需走进学生当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资料支持,并合理设置问题“《我与地坛》3-7自然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借助地坛中的哪些景物获得生命的力量,实现人生突围?《赤壁赋》集中写景的文字中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探究,能够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困境,同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在“任务三:对比鉴赏,探讨分析史铁生、苏轼、海伦·凯勒怎样‘突围’”的探究学习后,借助互联网平台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思路引领,认识到史铁生和苏东坡都在“山水自然”中完成了人生突围。在此基础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你还知道哪些文人走向了山水,走向了自我突围之路?”在学生表述之前,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任务完成中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感知群文阅读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专注度,有助于高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此期间,高中语文教师需投入更多精力优化教学设计,课前认真解读教材内容,寻找群文阅读的多篇文本,明确文本主题、情感、内容的异同,充分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实践教学中借助“互联网+”组织开展趣味学习活动,创设直观情境、开展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文本的分析当中,在直观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并借助线上平台搜集可用资源辅助分析文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宋艺彬《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跨媒介阅读教学研究——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论及其运用》,安徽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2] 陈琳《更新学术作品话语的尝试——〈乡土中国〉跨媒介阅读法》,《语文课内外》2021年第24期。

[3] 苑书文、申斐嘉《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教学之友》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