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 李海凤摘 要:新《课标》赋予了语文学科新的要求、新的内涵,要求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语言理解和应用、思维判断、审美和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满足新时期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写作教学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文化认知等多个方面,和核心素养相契合。调查发现,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进行作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优化路径,旨在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优化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17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挖掘学科本质、丰富育人功能,改变传统只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做法,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注重启发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考、丰富学生感受,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塑造。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其中的人文性是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素养,工具性是指语言文字的理解、组织、表达能力。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根据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要求将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形成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情况优化路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梳理、整合,要求学生可以在不同语境中有效运用语言文字,并熟练进行表达和交流,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低阶思维向着高阶思维过渡,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为学生后期学习营造有利的条件。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创造,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第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包括文化自信、文化吸收、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可以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1.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低下
写作需要学生根据主题、内容、情境灵活应用字词、语句,灵活组织、自由表达,可以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呈现出来。但是当前教师不重视这一点,没有指导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组词造句,在写作时也无法根据写作框架灵活组织、科学应用,导致语言表达不规范、表达方式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语句简单、内容僵化,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内容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导致表达意思不清晰,影响了阅读的积极性。
2.写作模板化现象严重
语文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写作,写作是综合考查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环节。但写作是有时长限制的,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特别是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最高,权重最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在早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多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续写、扩写,要求学生根据特定模板进行创作,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思考、想象、创作空间,作文内容缺乏真实性,不具备吸引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只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作文格式套用写作,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教师为了赶时间、提高效率,没有预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低下,作文内容缺乏趣味性、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动力。
3.写作内容缺乏真实性
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经验不足,对外界人、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在表达想法和需求时常常以自己的判断为主,缺乏客观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真实性,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影响作文质量。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没有融入生活元素,导致学生体验感不足,无法将自己的想法、体验融入写作中,写出的作文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
4.写作内容美感度不足
在当前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没有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不重视引导学生鉴赏美、发现美、创作美,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语言不丰富、用词不精美、缺乏意境,失去美感,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是因为教师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没有引导学生鉴赏素材的风格美、语言美、情境美,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法营造意境、塑造形象、铺垫背景,进而影响作文的美感。此外,教师没有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作文教学中,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优化路径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阅读理解的内涵更加深刻,写作也更需要有深度和寓意,保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进而保持语感并形成一套自己的阅读模式和思维模式,体会人物的心境变化,最后选取合适的角度切入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1.积累素材、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知识的储备,可以在日常阅读教学中积累大量的词语、句子、语篇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感。只有积累语言知识,才可以在写作时准确下笔、有话可说,可以自然地组织一篇文章,改变以往无从下手、头脑空空的现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篇目,选择有价值、鉴赏性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摘抄其精美的词句、语句,做好语言储备,丰富写作内容、内涵,确保学生用词准确、语言丰富。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比如阅读比赛、评选、交流会、读书笔记分享活动等,可以让学生分享看法、发表意见、积累经验、相互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字信息,丰富知识储备。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新知识,为后期写作奠定基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练习、自由创作,将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灵活组织语言、自由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仿写、续写、扩写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训练。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到小女孩幻想自己和奶奶的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心理环节入手改写、扩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灵活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写出小女孩和奶奶的温馨生活。当阅读到结尾时,很多学生对于这个悲剧结尾不满意,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续写。在续写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风格,根据课文内容的语句、段落特点写出自己认为的美好结尾,给小女孩一个温馨的生活,将自己的期望和寄托融入其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使用词语,精准用词,确保语言的细腻、质朴,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通过思维导图和联想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思维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创作的根源,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创意活动,想要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明确写作思路,根据主题在头脑中梳理知识点,精心构思写作内容、框架、层次,把握写作要点、突破写作难点。让学生厘清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关键词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更好地进行写作。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场景、表达想法和心声。确保写作内容更加充实、详细、具体,提升可读性,丰富内涵,提高写作水平、降低难度。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棵的教学中,课文内容特点鲜明、结构完整,可以作文素材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当学生阅读理解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验、积累情况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图形、符号、箭头、色彩等厘清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将人物的形象、关系、事件作为关键词,随后围绕性格、外貌、动作、心理、背景、身份等几个方面填充内容,确保内容更加深入、详细、全面。通过多种写作手法链接各个要素,并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确保自己的文章内容充实、完整、条理清晰。培养学生提炼其中关键信息的思维能力,会对自身的写作思维产生更加直接的导向作用。总之,教师在板书导图的制作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导图的绘制。综合而言,通过教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明显提升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这既完成了学生课堂做笔记的基本任务,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绘制导图的能力。
3.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写作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作美,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审美水平。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师要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特点、审美能力组织开展作品鉴赏活动。可以通过联想法让学生沉浸在经典的作品中,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主人公的事迹经历、体验展开联想,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作,写出具有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作文。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具有美感的作品,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鉴赏、品味文章的各种美,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并在写作中鼓励学生自由联想,随后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写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吸引他人的注意,提升作文的层次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主题情境,选择学生最喜爱的节日情境,让学生自己回忆庆祝各种传统节日的经历,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随后,教师可以节日中的习俗为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由想象、创作,可以将自己不同的看法融入其中,写出自己心中的传统节日情境,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写作开始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勾勒蓝图,确定写作框架,厘清思路,确保作文的完整性、层次性、逻辑性。随后可以根据情境体验和感受填充内容,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表达不同节日的氛围、象征意义,奠定情感基调,并通过语言知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写出一篇佳作。
4.通过生活化教学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深入理解文化,更好地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提炼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写作前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当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手工技艺等文化元素;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了解各种文化古迹,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文化历史的厚重感、神秘感、年代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积累素材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让生活更美好》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节日庆典、风俗习惯、古建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交流。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调查,搜集资料,感受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文化。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积累,写出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主题入手,将自己的经历、体验融入其中,并根据早期积累的知识点自由创作,有效实现语文和生活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展现其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通过素材积累、思维导图和联想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语文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写作、表达,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姜波《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科技风》2024年第2期。
[2] 黄晓君《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优化路径》,《成功密码(综合版)》2023年第4期。
[3] 吴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优化路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年第4期。
[4] 刘心、郑晓勤《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路径》,《小学语文》2024年第6期。
[5] 朱慧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文渊(小学版)》2023年第11期。
[6] 陆孝奕《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优化路径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