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作者: 杜焕霞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源动力,抓住小学生拔节孕穗关键期,加强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要务。文章从诗词诵读、联想感知、语言鉴赏、知人论世、实践拓展等角度出发,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致力于突出古诗词魅力,促进传统文化渗透,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化自信 古诗词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2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发布后,关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热潮方兴未艾。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与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教师应发挥语文课程优势,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加强文化教育渗透,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是渗透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打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诗词课堂。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碰撞,构成崭新的文化传播格局。不可否认,虽然外来文化充实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体系,但其对本土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很多学生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如数家珍,但对中华传统节日却一问不知。还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美剧、韩剧、日本动漫,对中国古典名著、古诗词却不感兴趣。种种现象表明本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下降,加强文化教育迫在眉睫。抓住小学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古诗词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带领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2.推进教学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学习为基础的学科,其浓厚的人文性要求教学时不能把视野局限于文字识读,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历经千年传承而不变色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包括人物、事物、历史事件、道德思想等,这些文化要素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与语文教材资源进行互补,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获得审美、文化的熏陶,形成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的育人方法,如文化诵读、画面联想、语言鉴赏、情景演绎等,丰富了课堂教学样态,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教学效果。基于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以文字识读为主的教学桎梏,搭建基于素养立意的教学实践框架,推进语文教学高质量、高品质发展。
3.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自制力差、心智不成熟,极易受不良文化侵蚀,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影响学业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所以在小学阶段,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德育。而依托古诗词的文化教育是践行德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古诗词中展现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其中蕴含的孝、梯、仁、义、忠、信等文化思想,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德育观念相一致,均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诵读、感知、鉴赏、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透过古诗词的表征语言汲取古人优秀的思想,树立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适应终身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引领诵读,走进文化世界
中华经典诵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之一。古诗词是中华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短小精悍、语言凝练、韵律工整、意境优美等特征,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载体。教师以诵读活动为支架,引导学生把握诗词创作风格、体会经典文化特征,带领学生从诵读通道走进精彩的诗词文化世界,并取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
诵读需要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如语速、语气、轻重音、尾音等方面的变化,以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更具视觉艺术的读,引发听者共鸣。基于此,开展小学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时,教师要从三个阶段统筹活动安排,优化学生的诵读诵读体验。以《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为例,可以将整个诵读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范读释疑。教师基于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古诗词主要内容,带领学生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所讲的主要内容,初步解决字词认读障碍,如“潋滟”“亦奇”“浓抹”“相宜”等。之后,通过范读传授诵读技巧,包括划分诵读节奏,掌握字音轻重、长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别具一格的音律节奏。
第二阶段:观读引思。诵读是将静态的传统文化语篇动态化,以感官的综合调动来表达语篇内涵情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诵读的特点,教师先为学生呈现文本诵读音频,让学生听专业音频素材,快速建立语感,掌握《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诵读停顿、字词发音技巧。再为学生呈现古人吟诗视频,让学生观摩古人吟诗时的场景,思考诵读诗词时的肢体语言、面部语言、情绪语言的表达技巧。
第三阶段:自读激趣。在学生理解诗意以及掌握各种诵读技巧的基础上,创设音乐诵读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竞赛活动,如个人诵读赛、接力诵读赛、小组齐读比赛等。用有趣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创造、表达欲望,走进诗词文化世界,获得丰富且独特的审美体验,树立文化自信。
2.引导联想,感知文化意境
以思维为载体,对表象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和加工,进而在脑海建立新的形象,这一过程便是联想。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但其蕴含的文化意境却丰富无比,如《暮江吟》中的“一道斜阳铺水中”,一个“铺”字完美勾勒了水中映日的景象,令人浮想联翩;又如《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简简单单的“镜未磨”三个字,就让人自然想到此时的湖面是多么的安静。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透视语言表征,还原古诗词勾勒的美丽画卷和承载的文化意境,领略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由此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创造了丰富的留白,教师不仅要聚焦诗句本意带领学生联想,还要捕捉这些留白组织学生想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词语言的本意,还能深挖其背后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底蕴,更全面地感知诗词文化意境。以王翰的《凉州词》教学为例,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以豪迈悲壮的语气描写了边关的风光、战士的心境、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期盼。教师聚焦这首诗的语言本意和言外留白设计问题,带领学生开启联想之旅,感知《凉州词》中的文化意境。例如,带领学生朗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抛出问题:“有人说诗言情、诗言志,其实诗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幅画。通过前两句的品读,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能够炼出诗词中的关键信息,如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饮酒的将士。之后,让学生着重品读“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词,挖掘其中的留白:“将士们正要畅饮时,琵琶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通过对诗句的表征解读,学生能够想到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争当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将士们就连喝酒时都随时准备着出征。借助问题支架,使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勾勒出边塞将士畅饮美酒却衣不离身随时准备出征的战争场景,深刻理解诗词语言表面热闹但却内里残酷的意境。
3.鉴赏语言,品味文化特色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学习为基础的学科,古诗词教学也不应背离这一特性。教师从语言着手,句句落实,带领学生鉴赏文本,分析作者用字、用词的巧妙之处,赏析古诗词语言的押韵美、节奏美、对仗美,品味古诗词凝练的语言特征和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色,由此渗透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诗词语言鉴赏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以关键词引出文化物象和意象,避免泛泛而谈,由此突出作者用字、用词的考究,并为文化渗透创造契机。以《雪梅》的教学为例,首先,让学生分析诗文题目,引出问题:“作者以雪梅为诗题,通过这两个字,你能发现什么线索?”雪和梅是两种事物,雪梅两字诠释了全诗的观察对象。同时,雪和梅还存在一定关联,梅在冬季盛开,雪在冬季落下,为两者“争艳”创造了环境。其次,带领学生逐句品诗,寻找关键字词。如,第二句“骚人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费”是需要理解和品读的语言,骚人即指诗人,教师抓住“骚人”一词的解读,引申出相关文化史料,丰富学生文化认知。而“费”字可以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品读,如“评章”就是评议,在诗中即指评议雪与梅谁更胜一筹,教师由“雪与梅好评议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费”字的含义。简单一个“费”字准确说明了梅雪之争难分高下,讲究的用字加深了学生与古代文人骚客的情感共鸣。可以说,作者运用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若换之则韵味大减。考究的用词,工整的对仗,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也是中华优秀古诗词的文化特色所在。
4.知人论世,丰富文化认知
古诗词是反映时代主流发展趋势以及诗人理想意志的一种文学体裁,若想更深入了解古诗词,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明确地知晓诗人的表达意图。在古诗词学习中,“知人论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欣赏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方法,意在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全面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因素,在共情中把握作者执笔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为了增进“知人论世”主题研学深度,教师以项目式教学思路统筹学习活动,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开放化、智慧化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形成对诗人形象和时代文化的丰富认知。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为例,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结束之际创作的诗词,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闻战争结束的消息后,惊喜欲狂,手舞足蹈,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即兴成诗,表达了归乡的急切心情。教师聚集“知人论世”学习主题,设置“走进杜甫的诗词世界”探究项目,呈现三大任务,任务一: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任务二: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任务三;分析杜甫诗词风格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抛出任务后,将学生合理划分为4人小组,让各组成员在小组长带领下,借助在线学习工具查阅信息、整合信息,走进杜甫的生活,走进唐朝安史之乱,并搜寻更多杜甫创作的诗词展开群文阅读,探究杜甫在战争动荡期间的思想轨迹,集思广益,分析杜甫诗词风格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完成任务后,各组依序派代表阐述收获和结论,步步反馈,层层提升,于互补有无中加深对杜甫诗词世界的了解,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5.实践拓展,推动文化传承
语文新《课标》设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跨学科学习”等学习任务群,强调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创意性、综合性,要求教师常态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活力四射的年纪,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普遍更喜欢动态化的学习方式。基于新《课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围绕古诗词教学内容,创生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引导学生于活动实践中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第一,诗词演绎。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较远,仅凭文字阅读不利于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直接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不妨结合诗词内容、创作背景等要素,组织学生将诗词创编为情景剧,在代入古人角色的倾情演绎中,进一步理解诗词内容和文化内涵。如,根据《凉州词》讲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创编边塞将士围炉饮酒的情景,几人合作演绎。情景演绎不仅趣味无穷,还能够将诗词内容、留白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创意表达能力和文化感知能力。
第二,诗词绘画。以“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为统摄,将诗词学习与美术创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围绕诗词内容创作精美的连环画,将诗词隐含的意境借助画作展现,以文言志,以画抒情,由此激发学生的诗词文化传承兴趣。
第三,节日诗会。利用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诵读、诗词接龙、诗词创编等诗会活动,促进传统节日文化、诗词文化传承。如,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课外搜集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知识和诗歌,师生一起布置教室,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于课堂上开展话端午、吟诗词、猜诗名系列主题活动,由此实现文化学习与传承。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推进教学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之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从诗词诵读、联想感知、语言鉴赏、知人论世、实践拓展等角度出发,探寻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引领学生从不同方面探索和汲取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由此打造富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诗词课堂,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郭馨《提升文化自信古诗词阅读教学三步走》,《小学生》2023年第3期。
[2] 倪冉《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分折》,《读写算》2020年第34期。
[3] 吴丽芬《浅谈“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