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策略探究
作者: 吴婷 邱月摘 要:跨学科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立足于学生的基本需求以及语文学科特点,提出整合教材内容实现跨学科渗透、设计综合性任务促进实践探究、开展主题活动强化跨学科体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等措施,希望能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培养综合素养,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活动 跨学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不仅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也突出了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正逐步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力求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仍存在诸多挑战: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难以突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跨学科学习资源的匮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也限制了其实施效果;如何平衡语文学科的核心地位与其他学科的融入,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碎片化等均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从已经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1.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跨学科学习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世界,而是能够跨越到科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通过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文本,深化对世界的认知。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结合地理知识了解诗人的游历足迹,或借助历史知识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背景,都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跨学科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学科的界限,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探索之旅,当孩子们发现语文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解释自然现象、揭示历史秘密、表达艺术情感时,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比任何外部奖励都来得更加持久和有效,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成就感又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3.培养综合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综合素养的一次全面锻炼,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找到新的联系点,创造出独特的解决方案,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当前的学习阶段取得优异成绩,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原则
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应遵循以语文为核心、注重知识整合、尊重学生差异等原则,实践表明,这些原则不仅为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也为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跨学科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以语文为核心,辐射其他学科
在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语文为核心,辐射其他学科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任务,也是连接其他学科、实现知识整合的桥梁。因此,跨学科学习不应削弱或忽视语文教学,而应以此为出发点,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巧妙融入语文教学中,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例如,在讲解一篇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引入地理知识来解释文中描述的地貌特征,或者通过美术欣赏来感受文中描绘的美景,从而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注重知识整合,避免片面割裂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的整合与融合,而非简单的知识堆砌,所以,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教师应遵循注重知识整合,避免片面割裂的原则,要深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点,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足功课,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在授课时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避免将跨学科学习变成多个独立学科的简单拼接,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割裂化,相反,应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尊重学生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落实因材施教,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支持。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从简单的跨学科知识点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对多学科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跨学科任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除此以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措施
本文在全面解读新《课标》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1.整合教材内容,实现跨学科渗透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整合教材内容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巧妙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入语文教材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其他学科的信息,从而实现知识的跨界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跨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白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白鹭这一生态元素,巧妙整合自然科学与文学欣赏的内容,在讲解白鹭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自然科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对白鹭的细腻描绘,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将白鹭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介绍白鹭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这样的整合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跨学科下的整合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更多知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跨学科渗透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成效显著。
2.设计综合性任务,促进实践探究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设计综合性任务是推动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实践探究的有效手段,这类任务往往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从文学、科学、生活实践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究。任务可以包括: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在文本中的象征意义,这是文学层面的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了解花生的生长条件、营养价值及市场价值,这是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设计一份关于“如何在家种植花生”的实践指南,并在家中尝试种植,记录观察结果,这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任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跨学科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种植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因此,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跨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
3.开展主题活动,强化跨学科体验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主题活动是强化跨学科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主题活动能够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整合多学科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不同学科知识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起跨学科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
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场以“民间故事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跨学科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首先可以安排文学赏析环节,让学生分组阅读《猎人海力布》及其他经典民间故事,探讨故事背后的文化寓意和道德价值,这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紧接着可以引入美术和音乐元素,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创作插画、编排短剧或配乐朗诵,通过艺术手段展现故事情境,这是艺术与文学的融合;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置社会调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间故事的流传情况,采访老一辈人讲述他们记忆中的民间故事,这是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的结合。
主题活动强化跨学科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知识融合与能力提升,因此,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涵,还能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体验到不同学科知识的交融与碰撞,他们亲手创作、亲身感受,对民间故事和文化传承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这种强化跨学科体验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空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实践证明,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从而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跨学科探索与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之旅。在课前,教师可以搜集圆明园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以及三维复原模型等多媒体素材,制作成生动的预习材料,让学生在家中就能初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残垣断壁,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在课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引导学生“穿越”回清朝,以第一人称视角“游览”圆明园,近距离观察其建筑布局、艺术珍品,甚至参与模拟的历史事件,从而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影响及现代保护措施等跨学科问题,鼓励他们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或拍摄短视频进行展示,以此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通过这一系列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如同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他们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自由翱翔,因此,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深化跨学科理解,提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综合性任务、开展主题活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从整体实践的情况来看,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是对新《课标》理念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刻体现,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下开展跨学科学习,让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沉思蓥《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施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24年第19期。
[2] 曹丽《小学高年级语文跨学科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3] 范月《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成都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4] 郭琳《部编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吴婷,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邱月,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