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作者: 胡彦男摘 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师组织能力不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缺乏奖励机制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升组织能力、深化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参与、建立奖励机制等措施,有效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体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 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34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方式。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误区,如教师组织能力不足、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均衡以及缺乏奖励机制等。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通过提升教师组织能力、深化合作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均衡参与以及建立奖励机制等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克服误区,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一实践深深植根于多种教育理论之中,尤其是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学习被视为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环境。在小组内,学生们可以围绕文本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通过相互质疑、解释和辩护,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解,从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度建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实现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小组内,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碰撞。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开放、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一)教师组织能力不足
教师组织能力不足可能表现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不够有效,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混乱和不协调的情况。教师组织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小组的组建不合理,例如,组内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距过大,导致学生之间合作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组织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分配不清晰,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任务重叠或者任务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组织能力不足还可能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管理不当,例如,安排的学习时间过长或者过短,导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无法有效完成任务,影响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可能表现为学生仅仅完成任务而缺乏深入的合作交流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只是按照任务要求分工合作,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而缺乏有效的讨论、交流和合作。这种表面化的合作学习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缺乏真正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理解不深,他们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合作,而非真正理解和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缺乏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价值。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没有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过度参与的倾向,他们可能会主导整个合作过程,占据大部分的讨论时间和决策权,导致其他组员的参与度较低。这种情况下,其他组员可能感到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缺乏表达意见的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动力。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生可能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可能是因为害羞、自信心不足或对合作学习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消极或被动。这种不均衡的参与度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合作效果,可能导致合作学习的目标无法达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四)合作学习缺乏奖励机制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奖励机制,学生可能缺乏动力去积极参与合作活动。缺乏奖励机制可能导致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他们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努力参与合作,因为没有明显的回报或认可。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懒惰或消极应对合作任务,影响整个小组的合作效果。此外,缺乏奖励机制也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不够融洽,可能出现互相推诿责任、争夺权益或不愿分享资源的情况,影响了小组合作的和谐性和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组织能力
1.教师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教师应当清晰地设定合作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设计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分工,避免出现任务不明确或重复劳动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掌握合作技巧,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2.教师需要合理分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匹配度,避免出现学习差距过大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合作习惯,尽量将性格相近或合作默契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促进合作氛围的形成和团队协作的顺利展开。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进行分组,让同好者聚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不断观察和调整小组成员的分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小组构成,以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取得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3.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
教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小组成员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明确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引导他们有效展开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还应该设定明确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4.教师需要及时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小组学习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总结,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确保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明确任务分配,协调小组内部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小组学习的良性发展。
(二)深化合作学习内容
1.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或者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任务,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跨学科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设定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讨和研究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并分享思考成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科学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探究,鼓励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流和整合。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展开实践性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际动手操作,如创作故事、演讲、戏剧表演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让他们将语文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促进学生均衡参与
1.设立明确的合作规则和分工
在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合作规则和分工,明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和任务,避免出现某些学生主导整个合作过程,导致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通过设立明确的合作规则和分工,可以促进学生的均衡参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2.采用轮流发言或轮流领导的方式
教师可以设立明确的轮流发言或轮流领导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某些学生主导整个讨论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倾听他人发言,不打断他人发言,尊重他人观点,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轮流领导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承担领导责任,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示范演示、激励鼓励等方式,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点,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设立个人学习目标和反馈机制,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步情况,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支持和指导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奖励机制
1.设立个人和小组奖励机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立个人和小组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个人奖励可以是表扬、加分、小礼物等形式;小组奖励可以是班级奖励、集体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通过设立个人和小组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设立挑战性奖励机制
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如最佳合作小组、最具创意作品等,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制定挑战性任务,如完成特定难度的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定合适的挑战,避免过高或过低的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在挑战中取得成长。
3.设立时间奖励机制
教师可以设立时间限制,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作任务,促使学生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设立时间奖励,如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额外奖励,激励学生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配任务,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4.设立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
教师应明确奖励标准,确保评价标准公开透明,让学生清楚知道如何获得奖励,避免主观评价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奖励形式,如表扬、奖励物品、特权等,让学生有多样选择,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奖励。教师应鼓励团队合作,强调整体表现,避免过分强调个人表现而导致不公平。教师要及时公布奖励结果,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更加努力。
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价机制,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娟《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与研究》,《科教导刊》2022年第6期。
[2] 曾淑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5期。
[3] 漆淑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天津教育》2023年第29期。
(胡彦男,1990年生,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班主任管理)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低年段“观察与表达”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QN20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