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双新”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高芳

摘 要: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以及新教材的应用,建设“双新”课堂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主旋律。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教学评一体化等新理念、新模式,奠定了新课堂的基础。新教材的推行与应用,充分对接了新《课标》,“双新”课堂的建设也就提上了日程。如何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建立“双新”课堂,是语文教师面对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说明了“双新”课堂的特征,并结合具体的单元阐述了“双新”课堂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双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36

新《课标》的推行以及新教材的应用,提出了“双新”课堂的要求,体现出新时期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向。教师要积极探索“双新”课堂实践策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标准的语文教学方案。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双新”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一)要对接核心素养要求

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素养要求,涵盖了语言建构、审美素养形成等多个领域,指明了后续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向。“双新”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自然要对接核心素养的要求,立足于核心素养发掘教材文本,确保课程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

(二)要贴合新教材特征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双线组元”特征,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与技能目标,而且不同篇章之间的联系很密切。新教材的此类编排模式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落脚点和指引,教师要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教材内容,注重篇章的整合,建构整体性的教学方案并推动“双新”语文课堂。

(三)要体现任务群色彩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进而引出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逐篇讲解有显著不同。小学语文教师若要适应“双新”背景,则要体会新《课标》的内涵,明确新时期教学活动的突破点。在发掘新教材优势的前提下,依托大单元教学等模式形成学习任务群,助力学生建构课程知识体系并培养核心素养,同时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双新”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规划教学目标,奠定“双新”课堂基础

“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新教材“双线组元”的特征,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体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以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安排了《慈母情深》等三篇文本凸显“亲情”主题,同时提供了与亲情相关的口语交际、写作练习与词句段应用的活动。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体会感情”与“表达观点、感受”的经历,但是未必会表达对父母的爱。教师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学生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丰富体验。具体来讲,教师可设计“舐犊情深”大单元教学方案,并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将目标设计如下:

1.语言建构与应用

(1)积累材料并自主认读、写出本单元要求的汉字。

(2)建立已积累材料之间的联系,探索语用规律。

(3)能够在情境中应用材料、组织语言表达个人观点,能够学习他人观点。

(4)能够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应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能够通过联想与想象,深切体验舐犊情深,积累语言表达与应用经验。

(2)通过文本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与内心描写,感受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然后组织个人观点并形成逻辑思维。

(3)积累经验,提升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想象文本后的画面,采用勾画、批注等方式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到母亲的付出与伟大的爱;找到作者最难忘的场景并运用语言表达场景内容,体现出伟大的父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

(2)体会细节描写、插叙等写作手法的应用效果。

(3)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迁移运用文本写作手法。

(4)利用诗歌、手抄报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舐犊情深”的理解,通过书信表达对父母的肺腑之言,并通过事实让个人观点更具体。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感受亲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习不同国家地区如何表达亲情,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并尊重不同地区文化。

(二)设计评价方案,评估“双新”课堂成效

“双新”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体现出“教学评一体化”的特征,让评价活动驱动教学过程。首先,评价活动要紧密围绕目标,在此基础上将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明确下一步教学方向,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1.评价标准

(1)能否读出、写出本单元要求的汉字,能否通过教材文本场景联想到“父母情深”与“父爱之舟”,并根据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表达感受;能否掌握细节描写、反复等表达手法的应用作用;能否通过对比阅读深化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本标准侧重于语言建构应用和思维发展提升素养。

(2)能否通过动作、语言与心理描写的依据,找到父母之爱的相同点并表达观点;能否在活动情境中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看法、观点。侧重于语言建构应用和思维发展提升。

(3)能否在情境中通过语用与具体素材表达个人观点;能否以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能否应用本单元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四项素养。

2.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相当于“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过程性评价载体。教师执行评价任务,及时跟进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做到诊断性评价。教师事先发布了评价标准,让学生对过程性评价心中有数,为多元主体评价奠定基础。学生们可根据评价标准锚定学习方向,自评与生生互评也更有针对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任务具体如下:

(1)能够体会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能够识读并书写本单元要求的汉字,能够通过《慈母情深》的文本描写体会母爱之深,以及反复表达手法的作用。

(2)能够找出不同文本中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并抒发个人感受;能够在辩论赛等活动中表达对“父母之爱”的观点与看法。

(3)能够根据素材中“父母表达爱”的做法表达个人观点,相互交流观点并积极回应;能够通过角色扮演,通过语用与案例,说明自己与此类家长的沟通方式。

在此以“辩论赛”为例说明评价任务的执行方式:

维度一:语言表达(30%)。A级:发音标准,语言通顺流畅,观点逻辑清晰。B级:发音标准,语言通顺,观点相对清晰。C级:发音有不标准之处,语言不通顺,有照本宣科之感。

维度二,辩论内容(40%)。A级:论证论据充分,可从理论、逻辑等角度阐明个人立场,可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解读。B级:论证论据充分,能够始终坚定立场。C级:论证论据不够充分,辩论角度不够丰富。

维度三:技巧应用(15%)。A级:仪表落落大方,语调语气调整得当,善于利用肢体语言。B级:仪表落落大方,语调有一定变化。C级:语调变化较少,观点论述相对呆板。

维度四:外在形象(15%)。A级:形象良好,举止得体,始终保持饱满情绪。B级:形象良好,举止得体,情绪维持效果一般。C级:举止自信度不足,未能调动情绪。

明确辩论会评价标准后,首先由学生自主评价并填写自评得分,然后依次经过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综合三个得分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得分,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关于终结性评价,则执行本单元的评价标准,用来评估学生本单元的目标达成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过程不要只注重最终结果,还要关注到学生的进步情况。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可评估学生学情,通过评价得到学生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的成绩后,分析学生进步情况并作为本单元的教学成效。

(三)编制教学任务,推动“双新”课堂进程

教师设计评价任务并向学生发布后,要设计教学方案并落实“双新”教学要求。为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并形成大单元教学氛围。教师针对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创设了“舐犊情深”大情境后,编排任务模块并形成教学方案,具体如下:

1.感受爱

学生学习有关父爱与母爱的文章后,能够联系生活经历并感受到父母的爱。本任务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建构以及思维提升素养,让学生体会场景描写与细节描写对于情感表达的意义。活动如下:

(1)品母爱。第一,教师提供“舐犊情深”主题图片以及导读内容,展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并引出《慈母情深》。通过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的重点。第二,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等渠道,自主学习本单元要求的汉字。教师设计字词闯关活动,并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通过上述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语言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第三,细读《慈母情深》,找出反映“慈母情深”的句子以及场景描写,体味其中的情感,根据文本中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外表描写,体会母爱之深刻;明确体现“慈母情深”的描写方式。接下来,通过《慈母情深》中的相关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反复”表达手法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写作方法总结“母亲之爱”,并通过拓展阅读《老牛的母爱》,从动物视角体会“舐犊情深”。学生精读《舐犊情深》后,可归纳文章并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思维能力并提升审美能力,体会到动物世界中母爱的伟大。

(2)品父爱。第一,迁移运用精读《慈母情深》中的方法,品味《父爱之舟》;同时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由此建立《慈母情深》与《父爱之舟》的联系,同时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说一说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相互交流并表达场景中蕴含的感情。第三,根据《父爱之舟》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体会插叙手法对于语言表达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迁移阅读《背影》,深入理解“舐犊情深”。学生根据《背影》联系到《父爱之舟》,体会不同类型的父爱表达方法。最后,总结《慈母情深》与《父爱之舟》,感受文中父母之爱的伟大,通过场景与细节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爱的表达

学生在上一项任务中感受到父母之爱,本次任务重点在于爱的表达方式,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建构与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感受到动作、语言与心理描写对于情感抒发的作用。

(1)父爱与母爱的对比。首先朗读《“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用不同符号表示出父爱与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记录个人感受。此阶段拓展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对比阅读不同课文并深入思考。

(2)辩论会。教师可让学生总结对“父母之爱不同”的看法以及自己更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并说出个人选择的理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后,形成辩论会并进行辩论。教师总结双方观点,并指出“父爱母爱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辩论赛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让学生在观点对比中提升思维能力。学生在总结阶段畅所欲言,做到知识建构并加深理解。

3.亲自表达爱

学生经过前两项任务,深入体会了“舐犊情深”,形成对父母之爱的看法。本任务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四项核心素养。依托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可让学生选择材料并自主表达。活动如下:

(1)亲情剧场。第一,根据本单元口语交际中的案例,让学生探讨总结其中“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以及自己的观点。讨论中要做到清晰表达观点并认真了解他人的观点。第二,由教材案例联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此类父母,自己应当如何与其交流”,并在角色扮演中结合材料、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说的话。学生可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材料表达个人看法和感受,增强核心素养。

(2)承载着亲情的手抄报。利用本单元“日积月累”模块中的格言,让学生在诗歌、PPT、手抄报等形式中任选其一,表达对“舐犊情深”主题的理解。学生可应用美术技能,让个人作品变得更美,增强审美素养。

(3)对父母的心里话。教师首先创设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难以与父母沟通”的情境,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不理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中是否也存在该问题”。接下来,学生以组为单位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生要清晰表达观点且有足够理由。第三,让学生在书信中表达自己想要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学生在本活动中经历了头脑风暴,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并做到语言建构和迁移运用。

参考文献:

[1] 洪小含《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探索》,《读写算》2024年第32期。

[2] 邱丽颖《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教育界》2024年第27期。

[3] 吴丽娟《潜心阅读 让语文课堂更有张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研析》,《小学生》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