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的味道哪里寻
作者: 曹丹摘 要:本文紧紧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笔者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案例,介绍了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情境、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研读文言字词、结合语境推断文言字词含义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典雅含蓄的韵味。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字词 教学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43
经典的文言文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重视文言文字词教学,感受文言文字词的韵味,能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一、运用工具书找到“寻味”之路
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喜欢阅读童话、漫画、儿童文学等具有娱乐性、情节性的读物,文言文由于“古今言殊”的制约和古今时代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更不要说让学生去领悟作品内涵,品味语言精妙了,所以,许多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都会感觉味同嚼蜡,头疼不已,无从下手,对学习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其实,七年级教材选用的文言文篇幅大多比较简短,内容也比较浅显,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梯子,就能帮助学生一步步读懂文言文,爱上文言文。这架梯子人人皆有,就是《古代汉语词典》。所以勤查工具书,是学生扫清文言文阅读“拦路虎”的好方法。
每次接手七年级的新生,笔者总是强调,希望学生人手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初读文言文后,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初步阅读时不理解的字词,并在书上相应的字词旁边做好笔记。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文有这样一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然后点名学生朗读,发现有学生读的是“调(tiáo)素琴”,有学生读的是“调(diào)素琴”。是的,“调”是个多音字,那么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呢?笔者没有急于给学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说说“调素琴”的“调”到底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学生通过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发现“调”的确有“tiáo”和“diào”两个读音。读“tiáo”有“调试,调和音调”一意。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寻找课下注释,课下注释写着“调:调弄”,学生于是就推断“调素琴”的“调”应该读“tiáo”。那些读“diào”的学生就知道原来朗读多音字的时候,不能凭自己的直觉,而是要根据语境的含义来推断正确的读音。
笔者又追问:那什么时候读“diào”呢?
学生继续查阅工具书,仔细研读之后,得出结论:调兵遣将、征调、音调、情调的语境中读“diào”。
通过查阅工具书,既帮助学生正确朗读了本文中“调”的读音,知道了为什么这么读,更让学生掌握了“调”这个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和不同含义,培养了学生推断文言字词含义的能力。
接着,笔者问学生“素琴”中的“素”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注释说是“不加装饰”的意思。
笔者继续引导:你会用“素”组词吗?词典上是怎么组词的呢?
学生又兴致勃勃查阅词典,然后兴奋地说“素”还可以组词:素室,指不加装饰的居室。还可以组词“素服”“素车”“素门”“素怀”“素娟”等等。
笔者再追问:这些词语里,哪些“素”的理解相近?“素”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形成共识:“素”通常理解为白色或朴素、普通,所以有“素服”“素门”“素风”一说;但是也有表示长久性的习惯或行为品质,所以有“素怀”一词。学生知道“素”有“向来、平素”一意后,就为理解第六单元《活板》中“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一词做了铺垫,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轻松。
其实,课下对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注释比较详尽,学生根据注释,完全可以自主理解。但是每次讲解这句话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先读,无论学生读的是“tiáo”还是“diào”,笔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用“为什么”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查阅工具书的方法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九年级上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中有“予观夫巴陵胜状”和“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两句话。那这句话中的“夫”应该怎么读呢?
有学生读的是“fū”,我问读“fū”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因为初二学了一篇文言文《愚公移山》,课文里有这样一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句话里的“夫”读“fū”。
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又问:“那‘三夫’里的‘夫’是什么意思?我们朗读的宗旨就是要依据字的含义啊”。
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是成年男子的意思”。
继续提示学生:“你能再说出几个理解成“成年男子”的“夫”的词语吗?”
学生纷纷表示有“丈夫”“老夫子”“夫君”。
再引导:“那请同学们看看《岳阳楼记》的课下注释是怎么解释这两句话里的“夫”的呢?”
学生立刻查阅课下注释,找到了“予观夫…….”的“夫”指的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若夫……”一句的“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
学生读了这两个解释,立马就知道,根据课下注释,这两句中的“夫”不读“fū”。
这时,已经养成查工具书习惯的学生翻起了《古代汉语词典》,并举手发言:“夫”有“fū”和“fú”两个读音,理解成男子的时候,读第一声,如果表示指示代词,用作语气词,那就读第二声。
再提示学生读工具书一定要仔细,用作语气词的时候,是不是只能像“若夫”一样,放在句首呢?
学生再读工具书,明白了原来用作语气词的时候,还能放在句中,用来缓冲语气,放在句尾,用来表示感叹。
勤查工具书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以后阅读时再遇到多音字或多义词,就能根据语境推断正确含义,找到正确读音,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
二、咬文嚼字步入文字之境
《曹刿论战》一文这样写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课下的注释也比较详尽: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所以以往笔者在讲解这句话的时候,通常就会提示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然后强调一下“鼓”是“击鼓”的意思,用作动词。但是一次听课,让笔者对如何创设文言文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刘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激情的语文教师,她在《曹刿论战》的教学中讲解这句话的时候,咬住了字眼,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理解文字之意,品味文字之美,让学生印象深刻,也让我们听课教师醍醐灌顶。
通读课文之后,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发号施令”这四个字,让学生思考在通讯手段极其落后的古代,辽阔的战场上,风吼马嘶,硝烟弥漫,将军又是如何发号施令,指挥麾下作战的呢?
提出问题之后,刘老师让学生重点研读文中的两个“未可”,一个“可矣”。学生反复琢磨“未可”和“可矣”之后,明确此时鲁国面对齐国的进攻,曹刿先是两次阻止鲁国将士出战,第三次才是“可矣”,至此,再让学生朗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么学生就知道此时是曹刿指挥鲁国军士进攻齐军和齐军正面交锋。“可矣”标志了长勺之战吹响了号角!学生恍然大悟,进攻时要打鼓。在此基础之上,刘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鸣金收兵”这个成语,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既然有进攻,那就有撤退,“收兵”就是意味着撤退,“鸣金收兵”就是指古代战争时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锣明示。
刘老师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关注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还无形之中补充了文学常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语文性,可谓独具匠心,体现了授课者的教学智慧。
后来笔者在上《口技》这篇课本时,抓住文眼“口”,事先下载好了著名相声演员洛桑表演口技的视频,先关闭视频窗口,只播放声音给学生听,让学生辨别一下,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然后点开视频,公布答案:其实这些不同的声音都来自洛桑的一条舌头。学生亲眼见识到了洛桑用舌头模仿出了小号、长号、架子鼓古筝、三弦等声音,对“口技”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感兴趣。一段视频,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口”的艺术魅力,激起了学生探究“口技”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创设了学习情境和情感体验。
《口技》中描写宾客听到火势正旺,大火蔓延时的情态是这样的: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自己就是在场的宾客,根据这句话,你当时是怎么做的?你能表演出来吗?
学生略加思索,举手发言:我一定是吓得脸色都变了,逃离了座位,捋起袖子,两腿发抖,想尽快离开火场。学生一边说,一边演示:他从座位上猛站起来,惊慌失措地向四下张望,还挽起了校服袖子,离开座位,朝讲台边跑来。
笔者让这位学生先回座位,然后说:“那你到底有没有成功地离开火场?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抓住关键词理解。”
学生再仔细品味这句话,得出结论:“没有离开,因为文中写的是‘几欲先走’,‘几’应该理解成‘差点儿’”。
笔者又问:“那宾客听到大火肆虐,动作是什么?”
学生回答道:“逃跑。因为‘走’的意思是‘逃跑’,刚才表演的时候,跑的速度应该还要快一点”。
“宾客还有别的动作吗?”
学生异口同声道:“大腿打哆嗦!”
“是的,所以同学们,这句话里的‘股’是‘大腿’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这两个字的意思都和我们现代文的理解不一样,这就是‘古今异义’”。笔者边说边在黑板前再次表演两腿颤抖和想夺路而逃的情态,还用手指着自己的双腿,以巩固学生对“股”的理解。
后来这一招竟然被学生学了去。学生在理解蒲松龄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句话时,上台演示:一位学生扮演屠夫,手里拿了一本书当作剔肉刀,另一学生扮演恶狼,恶狠狠得瞪着“屠夫”,不敢动一下。表演结束,扮演狼的学生说:“你们看,恶狼看到剔肉刀,心中害怕,就停下了攻击的脚步,所以‘前’的意思不是‘前面’,应该是‘上前’‘前进’‘向前’的意思,但是这个‘前’,课下没有注释,我们要做好笔记”。
学生自主咬文嚼字,体验课文情境,品读文言字词,理解、迁移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设计朗读教学领悟文字之味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故而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字之美。
《孙权劝学》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个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说话方式。根据这个预习要求,课堂上,笔者设计了“我来读劝学”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文中某一人物,根据人物身份和语境,推测人物心理,读出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们小组合作,精心准备,反复揣摩课文中关于人物的语言描写:
“不可不学”中的两个“不”字,运用了双重否定,要朗读出孙权劝学时态度的坚定和严厉。但是这坚定和严厉的背后,又蕴含了对爱将吕蒙的关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岂”与“邪”的两次反问又要读出孙权听到吕蒙推辞之后的不悦、无奈、责备。
吕蒙学习后,鲁肃和吕蒙议论,吃惊地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吃惊的话语,烘托了吕蒙求学之后的脱胎换骨,也流露出了鲁肃对吕蒙的欣赏,表现了鲁肃爱才敬才、坦诚豪爽的军人气质。
对于鲁肃的惊叹,吕蒙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学生反复琢磨句中“乎”的语气,体会到了吕蒙通过求学获得自我提升后的自豪之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内商量研讨,反复揣摩人物心理,在台下多次试读,最终推出了朗读的代表上台展示。
有的小组选择读孙权,朗读时先是沉吟,然后重读了“当涂掌事”和两个“不”,突出孙权想让吕蒙读书的迫切;读到“邪”的时候,音量提高,语气上扬,节奏加快;在“孰若孤”后面又停顿较长,试图引起吕蒙反思。
有的小组喜欢吕蒙,读的时候把“乎”字延长,尽显吕蒙的自豪之情。
还有小组代表读鲁肃,重读了“非复”两字,突出了对吕蒙长进的吃惊和肯定。小组代表展示的时候,还加上了一个竖起大拇指点赞的肢体语言,使鲁肃爱才敬才的形象得到了具象化,赢得了在场学生的掌声。
司马光描写这三位三国名人,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他们的肖像、神态、动作,而是紧扣住“劝”这个文眼,落实“劝”的语言描写,根据人物身份,“劝他人听”和“听他人劝”的语气也各有不同,于是,一个能言善劝的明君,一个知错听劝的大将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我来读劝学”这个角色扮演教学任务,通过咬住语言描写中的关键字词,让学生走进了文本,体会了人物形象,欣赏到了司马光写人记事的高超手法,也让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挥的舞台,体现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