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余小霞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0

摘 要:新《课标》倡导大单元教学,但作业设计水平相对不高,与大单元教学理念不相匹配。在倡导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与时俱进地设计作业,以期实现教与学的融合,是一个问题。笔者从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特点着手,探索此类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改变新《课标》的高要求与现实的低效率之间的不平衡。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大单元 综合性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44

一、大单元作业的困境与出路

作业乃教的延伸,亦是学的巩固。但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还未能与时俱进,依然存在目标失度、缺乏整体性、形式单一、数量繁多、内容重复、评价单一等常见问题,抄、默、背、阅、刷题、作文这几种常见的作业形式依然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作业类型,让学生深感乏味,疲于应付。

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大单元、情境化教学,对作业也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与现实的低效率之间的落差,教师势必要搭建桥梁,而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就成为扭转落差的桥梁之一。

二、大单元综合性作业的界定与特点

综合性作业也叫跨学科作业,是教育改革中的一种创新作业形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通常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问题,整合单元文章或关联的几篇文章,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进行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整合性:作业设计是针对多篇文章整合而成的单元。情境性:作业设计实践要构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注重实践操作。综合性:作业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分层性:作业设计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作业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类综合性作业设计旨在跨越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间的交融互鉴,助力学生构建广博而连贯的知识架构,提高学生综合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虽是跨学科,但不是大杂烩,不是果盘一样的简单拼接,而应该像果汁一样,巧妙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所有融合的科目、手段与形式,都是为了解决语文问题,都是服务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综合性作业时,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明确语文单元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方法,整合不同学科,注重实践操作和体验学习。

三、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流程

(一)解读教材,整合单元文章,选定主题

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前提是大单元,所谓的大单元可以是自然单元,也可以是根据一定需要组合的几篇文章,根据大单元文章特点,选定主题。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编者将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等四位历史上杰出人物放在一起,与写作任务“写出人物的精神”统整为一个单元。这几篇文章均是写人记事,通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教材编者设计的意图就是希望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气质精神,学习写人方法,在立德树人方面则希望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追寻理想。因此,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我们可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来设计综合性作业。

再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几首爱情诗:《关雎》《蒹葭》《式微》《子衿》,都出自《诗经》,虽然形式相似,但主题不一。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重新整合:删掉《式微》,加上《诗经·桃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组合成一个单元,从一见钟情魂牵梦绕,到上下求索的若即若离,再到望穿秋水的等待相思,最后敲敲打打迎娶入门的欢喜,这四首诗含蓄委婉地道尽从爱情走进婚姻的过程,有助于青春懵懂的八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恋观。故而可以“穿越千年的爱恋”为主题来设计作业,感受《诗经》的魅力。

(二)制定目标,创设真实情境

在明确主题之后,我们要从学情出发,结合教材,针对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概念不清、方法运用不熟练等来确定目标。

在目标确定之后,通过主题引领下的真实情境构建,我们精心设计作业过程,使之紧密围绕既定目标展开。这一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通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四篇文章《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同属游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至”“所见”“所感”有所了解,但在具体运用上还不熟练。结合游记的特点与单元要求,单元的作业设计主题就定为“信步览山河,游目骋情思”,又从初中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出发,设置了“跟随课本去旅行”的情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平淡、静态的课本变得鲜活,圆学子们的读书旅行梦。建瓯电视台联合我校开展《跟随课本去旅行》活动。请同学们整理行囊,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旅行吧!

这一情境的设置巧妙地将央视的“跟随课本去旅行”栏目引入作业设计,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作业与生活接轨。

然后结合学情与本单元课文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1.阅读游记,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土人情。2.把握游记基本要素,了解游记写法。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把握景物特点,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4.学以致用,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与旅游相关的问题,学会写游记。

前三个目标主要针对与游记相关的知识点的巩固,最后一个则是实践问题,用所学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再如,七下第三单元中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等,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都来自底层人民,但他们真诚、朴实、善良、勤劳,闪耀着人性的光芒。结合文本解读,单元作业设计的主题定为“萤火微光暖人间”,结合当下时代精神,由此设置情境:“每个人都是城市名片,每个人都是时代精神。”为响应市里“提振精气神  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活动,我校开展了“萤火微光暖人间”系列宣传活动,号召全体师生以善存心,以善行事,在细节中见大爱,在小事中显精神。

在情境设置之后,以“了解人物故事”“体会人物精神”“思考人生意义”三块内容完成单元目标。

(三)确定知识范围,融合其他学科

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仅着眼于语文学科,它须以语文学科某一主题为中心,横向联系不同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思维技能与情感态度等内容,然后通过作业设计开展项目学习活动。跨学科作业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打破学科间与学科外知识的壁垒,对各学科知识和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

在《信步览山河,游目骋情思——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作业设计》第四环节活动“融会贯通,拓展延伸”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建瓯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人文底蕴。现在建瓯推出“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城市名片,努力打造文化旅游项目。为吸引游客,正向全社会征集最佳文旅路线与名片宣传文稿。请结合建瓯地图与实地走访,规划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并写一篇宣传稿,参与此次征集活动,为建设更美建瓯贡献自己的才智!快来参加吧!

这道题的设置,要求设计最佳文旅路线,其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题目的设计与当下的城市发展理念相融合,体现了时代性,又融合了地理、美术等学科,但解决的却是游记知识当中的“所至”“所见”问题,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也就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

当下,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融合科目最常见的是历史、地理、美术、道法以及摄影、计算机等,如知人论世、了解背景需要借助历史知识,整本书阅读如《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路线需借助地理,《昆虫记》则涉及生物学,有些单元的学习还要借助物理、化学。

(四)选定作业内容,匹配相关类型

语文大单元跨学科作业内容的确定以及匹配作业类型决定作业成败。语文跨学科作业内容是作业目标的载体,又决定着作业的评价、反馈的方式。作业内容与形式类型上承载作业目标,下承评价,起着主梁的作用。作业内容的选定,不仅要与作业目标保持一致,更要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要符合作业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无论内容的选定还是作业类型的选择都是自由组合,但要注意这个组合不是学科知识内容、作业类型的简单堆砌,而是由作业内容匹配作业类型,这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与全面能力。

例如,在感受《诗经》魅力的大单元作业设计——《穿越千年的爱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经》之美,设计了六个环节:

基础作业:1.感受《诗经》的韵律美;2.感受《诗经》的意境美;3.感受《诗经》的形象美;4.感受《诗经》的情感美。

进阶作业:“辩”析《诗经》的择偶观(选做题)。

拓展作业:翻唱《诗经》(选做题)。

初读《诗经》,总会惊艳于它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在第一环节感受韵律美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这种美感,在作业设计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1.扫描二维码,听朗读音频,找出韵脚。2.找出反复出现的诗句反复吟诵,总结规律,体会其作用。3.模仿朗读并录音,通过扫描二维码提交朗读音频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技能,而听与读则需要借助声音直观呈现,韵律美的体现主要也是借助声音。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跨学科使用多媒体技术听音频、录音频,完美契合了韵律的特点,新颖又有趣,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

再读《诗经》,不论是水上采荇菜的身影,还是迷雾清晨隔水相望的眼眸,抑或是城墙上痴痴等待的倩影,桃花灼灼掩映下的红盖头,其意境都令人遐想。正所谓诗中有画,诗歌意境之美往往由画面承载。在第二环节感受意境美,则要求学生在《关雎》《蒹葭》《子衿》《桃夭》四首中任选一首作画,将诗句转化为画面,以美术的形式呈现诗歌的意境。

不论是听、录音频还是作画、辩论、配乐翻唱,这些跨学科作业类型都是为了与作业内容相匹配,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围绕语文的问题来设定,是由作业内容决定的,难度值也是螺旋上升的,但跨学科作业讲究层次性、因人而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基础作业、进阶作业、拓展作业,有选择则无负担,能力强、愿意挑战的同学也可以吃得饱,也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实施评价反馈,改进设计

作业评价是检验作业目标设定合理及完成情况的关键环节。跨学科作业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甚至社会层面的关注者,评价可以是书面评价,也可以是口头评价;可以过程性评价,也可以终结性评价;可以个人评价,也可以团队评价。跨学科作业评价更关注团队成员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自主、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团队合作正向激励评价,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达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在《信步览山河,游目骋情思——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五单元作业设计》第四环节“融会贯通,拓展延伸”活动——“打造城市名片”的教学中,针对学生设计的文旅路线与宣传稿,设计了以下的评价量表:

这份评价量表不仅出具了这项作业的具体评价维度、作业要求,还有三个不同评价的角度:自己、他人与教师。学生通过这份评价量表中的信息可以初步了解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整合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格外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实际表现,深入洞察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习需求,从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模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日州《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探索》,《试题与研究》2022年第35期。

[2] 段立群《跨学科课程的20个创意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文科类大单元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项研究成果,编号:Fjxczx 2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