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探究

作者: 冯见彩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从传统课堂的束缚之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大单元教学能够在任务引领下开展系统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立足高中语文学科,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拓展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提高大单元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 核心策略 教学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46

高中语文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地开放性、发散性和扩展性特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意味着对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也对长期以来注重知识讲解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挑战。想让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语文教师就应该顺势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大单元统领下的任务(活动)驱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对大单元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才是当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同时,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给予高中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学习意识。

一、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样描述语文学科素养:语文的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是无法割裂为专一培养学生的某方面能力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将原本分散在各个单元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个单元,实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性和针对性的灵活处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落实。

比如,传统的阅读教学专注于相关文体的知识要素、问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的技巧讲解,就题讲题,虽然所谓的答题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涵盖一类题,但是依然重视学生的应试思维训练,难以应对现今社会对学生创新思维、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可以通过具体的阅读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然后引入作文教学,阅读中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可以通过作文进行运用。两种教学方式从知识的积累到知识的运用,闭环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2.教材新的组织形式

围绕新《课标》,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每个单元采用了“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线索来选择和组织教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人文主题,参照“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来组织具体的学习活动。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依次阐释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总体要求;教材后面的学习提示则针对具体文本分化学习任务群,让每个学习任务活动落到实处;最后再以单元研习任务的具体形式对单元教学活动进行整合。这种教材编排形式要求教师能够突破零碎的单篇课文教学,整体把握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3.课改的新要求

就目前来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拿着教材,一课一课的教,学生一课一课的学,这种教学方式费时又费力,而且知识点零碎,语文素养难以落实,并且浪费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精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逐渐减弱,语文的运用能力也难以提升。新《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辨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应尽快摸索自己的教学路径,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首先,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中心,从为学生的角度来“用好”现行的教材;同时,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引进、整合各种资源,如古今诗词学习时的诗词诵读知识、剧本学习时的课本剧演出知识、文言文学习时的人物塑造等。这些多样的学习实践,其本质是在为学生提供具体多样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实现知识的高阶内化和运用。

其次,从教单篇课文走向大单元整合教学,让教师学会从关注单篇课文知识点转变为关注大单元整合设计,由零散走向关联,由以往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零碎不成体系的零散教学走向心中装森林、眼中有树木的整体建构系统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高度契合,旨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洞悉其背后的逻辑链条与实际应用价值。

最后,大单元教学是当前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教学手段。理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必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大单元教学就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尝试。但是,一线教师也要注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学情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路径探究,才能保证新《课标》落到实处,使得大单元教学不流于形式。

三、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策略

1.树立生本意识,做到合理取舍

部编版新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合方式编排教材内容,改变了旧教材以语文知识要素为依据的编排方式,新旧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每一册书所包含的课文明显增多了,大部分单元教学内容至少有4篇课文。部分旧教材的经典讲读篇目在统编教材中变为自读课文。以考定教,一味地追求将教材讲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借鉴以往经验,以及一线教师的探索,我认为树立生本意识,基于真实学情,以新《课标》为依据,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大胆做出取舍,才可能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将教材内容分为讲读重点、讲读难点、自读重点、自读难点,可通过单元学习检测引导优等生自学自读重点课文,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帮助后进生完成自读难点课文的学习。将课堂时间节省下来,集中精力学习讲读课文。讲读课文的学习也要根据学情取舍,学生课前可以完成的,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在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预期、设计单元学习活动时,都应尊重学生真实学情,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革除以往以考纲为依据、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设计。例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词名作,来自不同时代,诗、词、行等体例也各不相同,每一篇都有人文价值,每一首都包含了重要的语言要素,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对教材进行二次整合。例如以语言要素为依托,将《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它们都包含了用典的手法,可以分析其用典手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手法。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重点分析两首怀古诗,进而掌握怀古诗的特征。还可以以人文价值为依托,分析曹操的求贤若渴、苏轼与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慨。教师的课前预设要有学生,不讲学生能学会的问题,通过检测的形式引导即可。学生讨论或查阅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应该浪费课堂时间,学生思考交流还不明白的问题才是教师引导学习的重点,而那些教师讲了也不明白的问题则可以舍弃不讲。同一个知识点,教师引导学习一次即可,不必次次都去引导、讲解,要培养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模仿、迁移的习惯。

2.明确单元目标,注意其导向性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建构成了时代语境下的教育必然,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必须先明确单元教学目的。教师对全单元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掌握,仔细钻研课文和学习要求,以本单元学习任务为落脚点,设计本单元教学内容,借以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理清学习重难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是把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寻找其共同点与内在联系,从中发掘教学价值,强调目标导向性,聚焦教学内容,保证单元教学能达到多层次的目的。

如讲授必修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时,精读单元导语,发现这一单元共含课文7篇,包括1首词、4首诗和2篇小说。这些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这7篇文章尽管文体混编,但内容均是歌颂青春抒怀的。因此,把这些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编排,人文主题是“青春之可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有鉴于此,在单元设计时,首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即“聚焦作品形象,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在每堂课设计时都注意目标导向性。单元文章内容的取舍,以单元目标为引领,明确教学过程应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再结合教材分析,提出适合于该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元的学习检测可组织学生参加主题诗歌朗诵比赛等,使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后,既能学会鉴赏诗歌作品,又能尝试创作。

3.优化问题设计,加强导引

新高考改革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以往教学则对标考纲,强调知识的灌输。问题的设计主要以知识点的考查为核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要求,创设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打破学生思维惯性、激发学生生成的问题才是有教学价值的问题。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无论新旧教材,都是教材的第一课第一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时,都会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词作选用了什么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这种对焦知识点考查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问题设计将从人文价值出发,归结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可以设计大单元教学问题,例如:不同时代青春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不同时代青春的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价值?

以往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计,并以此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问题设计的质量将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标准。

4.优化单元内容,创设有效单元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开展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单元内容、把握单元主题。所谓的情境创设是指围绕着知识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们在情境中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情感体悟和思想认知。教师精读文本,找寻单元内各文本间的联系和共通点后,首先需要提炼、确定出单元目标和学习主题;然后围绕概括出的内容精选情境,创设能够统领本单元的学习情境;最后,分化完成情境的任务,进而确定各个任务下的具体学习活动。好的单元情境创设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内容,把握单元主题。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以“欣赏宋词”为大单元主题开展教学时,便可以根据所收集到的宋词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教师可以以不同派别的词人为基准来进行情境创设,让这种对比更加生动形象。其中包括婉约派的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将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们看到这些婉约派的宋词结构深思缜密、音律清新绮丽,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的情感。除却婉约派之外,还有豪放派,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便是苏轼、辛弃疾和陆游,通过对于豪放派诗词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这些诗词中意境的宽宏、气势的磅礴,让人们不禁胸中充满热血、豪情直冲云霄。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对比,学生对于宋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完成了本次大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

5.单元主题延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情,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单元主题拓展,尝试将其与现实生活进行连接,从而让学生们将在大单元知识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鉴赏能力游刃有余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人家国情怀”这一大单元主题的教学时,便可以搜集一些展现古人家国情怀的古文以及诗词,其中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烛之武退秦师》等,通过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呈现,让学生们感悟到古人的家国情怀。在学生对于单元主题有所了解之后,教师便可以将主题延伸,提问学生当下有哪些具有家国情怀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学生们便开始进行思考和回答。学生们可以将一些现代代表人物的事迹进行讲述,包括袁隆平先生、钟南山院士等。学生也可以借此来明确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明白自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通过这样的单元主题延伸,能够让学生在更加深入感悟单元主题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实现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碎片化的缺陷,它以不同课文内容间的衔接为主线,能有效节约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大单元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要有基于新《课标》实施教学的专业意识,要有教材解读和单元整合设计的能力。一线教师在应对大单元教学带来的挑战时,首先要消除畏难情绪,积极转变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合作交流,以期缓解改革带来的问题,让学生在新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蒋玲玲《大单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探讨》,《作家天地》2024年第15期。

[2] 戴晓娥《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语文建设》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