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晓莉 许红利

摘 要: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与优化是一项关键性的任务。其中,学校需基于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同时也应当设定过程性评价指标,基于全员参与、全过程式引导,结合人工智能系统,更加全面高效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革新优化。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与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47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需要高效实施,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持续革新,基于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从多个维度,推动现有教学述评模式的改进优化,提高教育水平。

一、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概述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相关部门要求教师在一定周期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精神进行点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全面考查。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强化了对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建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的实时状态进行把关控制,提高教学品质。教学述评制度应当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学校也应当根据自身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述评标准,以保证教学述评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此外,该项制度还应当按照一定流程进行,包括信息收集、整理、记录、总结,以保证述评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并倡导多方参与,在家长、学生、社会的参与下,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提高述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践

(一)基于核心素养,明确述评目标与内容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与优化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需要优先锁定述评目标和内容。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主要任务围绕新课程改革核心要求来进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该目标体系下,要求教师教学述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述评,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除此之外,通过教学述评,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实现专业成长。在实践环节,教师可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指标,基于核心素养内涵,设计相关评价标准,以保证整个教学述评能够围绕着核心素养来进行。比如,在语文学科中,评价指标应当囊括语言构建与应用、语言思维、审美表达、文化意识四个部分,从以上四个部分关联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各项指标,确定更为详细深入的评价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标杆,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以此为依据,强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并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核心素养实践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方面还存在的不足。

以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诗经·关雎》《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篇目,以及《宋词选》中的代表作品,旨在通过古诗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及文化意识。

1.语言构建与应用

述评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古诗文中的词汇、句式,并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创作或改写。在《关雎》的学习中,学生需掌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经典语句的含义,并能尝试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或创作类似意境的现代诗。

2.语言思维

述评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文分析作者情感、思想及时代背景的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唐诗三百首》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并讨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3.审美表达

述评目标: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欣赏并表达古诗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在《宋词选》的学习中,学生被要求朗读并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境的理解,并尝试用绘画或音乐等形式表达这种美感。

4.文化意识

述评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解并传承古诗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在单元结束时,组织一次“古诗文文化节”,学生分组准备古诗文朗诵、戏剧表演、书法展示等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热爱。

(二)设定过程性评价指标

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与优化也应当依托一套完善的过程性评价指标,能够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行为、方法、策略进行评估,关注教师如何教学而非只关注教学结果。在新课改背景下,过程性评价被赋予更高的地位,这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结合更加细致深入的评价信息,也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调整和改进。为了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学校需设定具体、可量化的过程进行评价指标,其覆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从以上五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点评。但是,在过程性评价期间,学校需保证相关指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确保参照核心素养指标来推动过程性评价工作的开展。同时,也需要从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的维度,分析整个教学活动的实际质量;秉承发展性眼光和可操作性原则,保证述评工作更加具备实际价值和意义。后续,学校也应当在过程性评价环节根据当前的教育需求,基于学生能力状况、教师教学状态,改进相关评价指标,以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

1.教学设计能力

评价指标:教学设计是否紧扣新课程标准,是否体现核心素养要求,是否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活动。在《唐诗三百首》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诵读—理解—鉴赏—创作”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每个层次都明确指向语言构建与应用、语言思维等核心素养的提升。如,通过诵读活动,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通过理解活动,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与意境;通过鉴赏活动,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评价诗歌;通过创作活动,学生尝试模仿或创新诗歌。

2.教学实施能力

评价指标: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否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宋词选》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分组扮演词人,模拟创作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对宋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讨论,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3.教学资源利用能力

评价指标:是否能有效利用教材、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是否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在《诗经·关雎》教学中,教师不仅利用教材,还搜集了相关历史背景、文化解读的多媒体资料,以及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视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4.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力

评价指标:是否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否能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反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在单元结束时,教师设计了包含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活动表现等多个维度的评价表,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了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如:“你的诗歌创作在情感表达上很有深度,但句式上还可以更灵活一些。”

5.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

评价指标:是否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是否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与培训。在每节课后,教师都会记录教学反思日志,分析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如,在《青玉案·元夕》鉴赏课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理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时存在困难,于是决定在下一节课中增加更多情境模拟和讨论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意境。

(三)全员参与

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动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实施,需要秉承三全育人思想,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综合全面点评。全员参与制度意味着评价过程不再是由学校管理层或者专家主导,而是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状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其中,可以引进教师自评互评,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日志、教学总结,对教学理念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剖析。或者组织公开课进行教学观摩、互动评价,了解教学的优点和特征。之后,也可以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探索教师教学述评制度,要求教师每学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多方面点评。家长评价则主要是依托家长座谈会,就教师教学情况发表建议,可依托家长评价表,对家长的各项信息进行收集,以便反映出家长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信息。而在社区评价方面,同样可结合问卷调研、社区会议等方式,搜集居民对学校教学情况的反馈,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基于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点评。

1.教师自评互评

在《唐诗三百首》教学结束后,教师们进行了互评活动。一位教师在自评中提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古诗文的情感解读,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互评环节,同事们肯定了她在情感解读上的深度,同时建议她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加课堂互动。此外,教师们还定期撰写教学日志和教学总结,分享教学心得和改进措施。

2.公开课观摩与互动评价

学校组织了一次《宋词选》的公开课,邀请了校内外教师前来观摩。课后,教师们进行了互动评价,肯定了主讲教师在诗词鉴赏方面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提出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3.学生评价机制

在《古诗文鉴赏》单元结束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填写一份教师教学评价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评价。一位学生在评价中提到:“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让我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每学期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业述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4.家长评价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交流。在《诗经·关雎》教学后的一次座谈会上,家长们纷纷表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古诗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学校还发放了家长评价表,收集家长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一位家长在评价表中写道:“教师对古诗文的讲解深入浅出,孩子们都很喜欢。”

(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参与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打造智慧生态课堂的实际需求,而信息技术2.0背景也为开展更加智慧化、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当前,在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实施环节,学校可以引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其中,大数据技术可搜集整体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如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学评估指标。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建议。另外,人工智能系统在教学述评中还能够基于各项数据信息,评估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执行状况,以满足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把关控制。为此,学校需建立起智能化教学述评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主动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信息。

例如,在《古诗文鉴赏》单元教学中,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并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通过数据分析,学校发现某班级学生在《唐诗三百首》的背诵任务中完成率较低,而在《宋词选》的鉴赏活动中参与度较高。这一数据为教师提供了正确的教学评估指标,提示教师可能需要调整唐诗背诵的教学策略。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学校能够自动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在《诗经·关雎》的教学中,人工智能系统分析了一位学生的学习数据,发现该生在理解诗歌意境方面存在困难。系统因此为教师提供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如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后续,人工智能系统还能够基于学生的数据信息,评估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执行状况。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学校编制了学生的能力成长曲线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曲线。在《古诗文鉴赏》单元教学中,系统记录了学生从初识古诗文到深入理解、鉴赏的全过程,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策略调整和教学能力提升情况。这一曲线为教师展示了直观的教学成果,也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

参考文献:

[1] 孙大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述评》,《基础教育》2012年第3期。

[2] 黄瑾、姜勇《新加坡“精神”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8期。

[3] 章建跃《与教学改革共同成长——“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专题研讨会述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