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张二华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促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该理念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基于该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包括挖掘学生实际需求、合理优化认知次序、依据教学核心任务改进课程评价以及巧妙融入生活元素等,旨在解决学生的认知困惑,明确课程核心任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优化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该理念强调将教学、学习与评价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促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应保持一致、同步和统一,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与评价相互脱节的状况,让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系统设计和实施目标导向、过程促进、评价诊断的闭环教学,要求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同时,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施,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推动评价方式改进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求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价任务和评价目标,来确保教学评价能够与教学有机融合。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巧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项目探究、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4.有助于落实新《课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实施,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同时,新《课标》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正是通过巧设课堂活动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挖掘学生实际需求,科学解决认知困惑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之一在于挖掘学生实际需求,科学解决认知困惑。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困惑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困惑,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深入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案例,如网络诈骗、校园欺凌、交通违规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法庭审判、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法律程序,增强对法律的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法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一份口头报告。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看法,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评价环节,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试外,还增加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口头报告质量等评价维度,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们不仅能深刻认识到法律在我们身边的重要性,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合理优化认知次序,明确课程核心任务

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确保学生能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明确每堂课的核心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展开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他们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知识,如“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条件”等,以此作为新知识的起点。随后,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不同职业人物工作生活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并讨论:这些职业人物是如何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的?他们的工作对于社会的运转有哪些重要意义?接下来,明确本节课的核心任务:理解并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调查并汇报不同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社会责任等,以此加深对社会生活多样性的理解。在汇报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这些职业人员的工作体现了哪些社会公德?”“他们是如何践行社会责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或案例,如“网络社会的兴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等,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在评价环节,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评价表”“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评价表”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依据教学核心任务,科学改进课程评价

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依据教学核心任务科学改进课程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核心任务,设计全面、客观、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章节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以及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教师首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例如,可以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困境案例,如“在公共场所是否应该大声喧哗”“面对摔倒的老人是否应该伸出援手”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理解并体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改进课程评价方面,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道德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和方法,如“道德情境模拟测试”“道德行为观察记录表”“道德日记”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道德情境模拟测试”中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做出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以此评估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能力;“道德行为观察记录表”则可以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填写,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以此评价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态度。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及时向学生提供关于他们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例如,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得失。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针对学生在道德判断上的薄弱环节,设计更多的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以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4.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提高主观能动性

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巧妙融入生活元素是一项关键优化策略。教师应积极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感悟道德准则与法律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积极奉献社会》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视频,展示志愿者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带来积极的改变。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和活动,来进一步阐释《积极奉献社会》的主题,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环保实践活动,包括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体验到作为社会成员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组织他们开展结对帮扶、心理辅导等关爱行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亲身参与的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奉献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还可以穿插一些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设计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积极奉献社会的表现?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行为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制定一份包含课堂参与度、活动表现、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的评价表,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互评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学生实际需求、合理优化认知次序、依据教学核心任务改进课程评价以及巧妙融入生活元素等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这些策略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以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马盼盼《创造教育与“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实践——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读写算》2024年第30期。

[2] 李瑞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读写算》2024年第28期。

[3] 曾油明、骆志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年第7期。

[4] 陈玉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路径》,《亚太教育》2024年第14期。

(张二华,1979年生,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