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四维建构策略探索

作者: 万明

摘 要: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我国十分关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认识与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进行协调统筹,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有序推进,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思维建构展开讨论,并分析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意义等内容,希望给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实现一体化。

关键词:中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一体化 四维建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6

一、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

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行为上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教师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形成。比如,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有机衔接,让学生有充分锻炼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在实践中形成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意识。

2.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不仅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将道德品质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新时期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工作,能够在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法治的意义,并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思想,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让知识内容与实践结合,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从而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3.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开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教师需要统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让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工作,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会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措施以及方法等,在这期间,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四维建构措施

1.树立教学一体化意识

意识是指导行为的重要条件,有什么样的意识往往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四维建构过程中,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意识直接影响四维建构的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形成教学一体化意识,积极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工作。

首先,增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衔接递进意识。增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衔接递进意识是推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四维建构的基础,可以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教师应该遵循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该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时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对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建设的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处理方面,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内容选择和处理,体现出各个学段的基本特征,使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确定方面,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认知发展,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社会调查、旁听庭审等方式让学生迅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形成法治思维,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其次,搭建一体化平台,丰富教师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发生转变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小学应该搭建一体化平台,针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组织开展培训活动,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研究,交流案例和教学进度,共同探讨教学一体化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搭建一体化平台,能够增强教师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认识,促使教师充分落实教学一体化工作。最后,中小学应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宣传工作。在实践中,中小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为广大教师宣传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性,普及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内容,营造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环境,让更多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能够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2.加强教材内容研究,落实教学一体化衔接点

教材是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四维建构的基础,作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原则以及体系架构,才能够梳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研究,落实教学一体化衔接点。

以“我们的国家机构”单元为例,本单元为学生讲解了国家机构有哪些、人大代表为人民以及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与国家机构有关的知识和内容。而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国国家机构”一节课中也对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监察机关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力作用进行了进一步描述,与六年级“我们的国家机构”单元相呼应,从中可以看出两个单元在框架方面的递进衔接关系,教师只有加强对教材内容编排的研究,才能够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内容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基于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工作之余,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明确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方面的衔接点,并将内容进行梳理,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能够更好地实现。除此之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组织开展好教学一体化活动,让教材内容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呈现,充分落实教学一体化衔接。

3.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四维建构的关键。在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实现有效衔接。

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应该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这也为教师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一体化教学目标。比如,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需要学生能够感知身边法律,了解宪法常识,进行道德与法治思想启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认知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也应该提高相关要求,比如要求学生理解宪法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公民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依法维权。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在小学阶段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提升和加强,能够让学生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中实现素质能力的发展。所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一体化教学目标设计上下功夫,确保教学目标能够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

4.丰富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选择的恰当性直接关系着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用封闭式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推进。因此,在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法治活动的积极性。

以小学六年级“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节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逐步形成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形成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实践中心,观看“反邪正人生”“禁毒谋健康”“司法树德行”“消防保安宁”四大主题展馆,通过VR游戏、场景模拟、答题擂台等前沿多媒体技术给孩子们带来多重感官的体验,在互动中感受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渗透、接受道德与法治文化的熏陶、感悟道德与法治精神的力量。通过主题展板、视频影像、图片文字等方式让学生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的了解,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树立道德与法治观念,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理解能力也迅速提升,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了积极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让教学方法尽可能满足初中阶段学生的需求。比如,在“坚持宪法至上”一单元中为学生介绍了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两部分内容,宪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宪法的权威不容挑战。为了让初中学生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宪法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活动采取集中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竞赛内容围绕宪法展开,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问答题,最终择优参加决赛。通过此次开展竞赛活动,能够掀起初中学生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贯彻实施宪法的高潮,也能够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浓厚道德与法治宣传氛围。

5.优化教学评价,制定多维评价标准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增加了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难度。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因此,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制定多维的评价标准,让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首先,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小学学生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以及发展性评价。比如,针对一些客观现实的评价,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避免对评价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产生的错误影响。观察侧重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参与小组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教师多方面的观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也能够帮助教师客观评估学生。访谈主要是建立在家长、学生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谈话,通过访谈评价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也能够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为开展后续家庭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方向。在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评价标准入手,积极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将必要的法律常识作为评价中小学学生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在评价指标中提高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要求。比如,对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法律案例材料、剖析道德与法治问题以及处理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结合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是否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细化教学评价指标。计划教学评价指标能够让教师根据评价指标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因此,新时期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评价指标上下功夫,在制定多维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将每一个评价标准进行细化,并能够保障教学评价指标的落实,为推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十分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在设计中有重复,同时,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思维建构,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角度进行一体化统筹,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充分衔接,提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工作将能够在中小学教学中充分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也会衔接得更加到位,让学生体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参与教师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强法治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萁、李成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法治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辽宁教育》2023年第24期。

[2] 沈莉、张华《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四维建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1期。

[3] 张应平《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博士论文。

(万明,1988年生,女,汉族,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苏州市“十四五”教育科研改革发展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JK/02/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