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
作者: 王尚萍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价值,与高中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和素材,还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及其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思想 高中思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59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中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规范等,与高中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价值观念和具体方法等方面一脉相承。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意义
1.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些思想,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更是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有力抵御。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潮汹涌澎湃,有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学生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不盲目崇拜,不轻易迷失。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他们会在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民族自豪感,进而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中蕴含的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思政课,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解读经典文献等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传统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判断力,学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守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公民素质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互动与实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被忽视,他们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学习活动,限制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此外,思政课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缺乏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由于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持和补充,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和复述课本知识,而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得思政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缺乏创新意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他们往往墨守成规,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内容单一、形式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目标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他们往往只关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片面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也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部分教师缺乏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了解和掌握,导致他们在面对教学挑战时,难以灵活应对和创新解决,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状态,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阻碍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策略
1.文化传承,创新思维并行
教师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思想的现代价值,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
例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教师先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此引入改革开放的主题,让学生体会到变革与创新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随后,教师详细讲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强调这一伟大决策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借鉴历史智慧,如“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对外开放中寻求共赢。接着,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抛出问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哪些传统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应用这些思想?”学生分组讨论,有的提到“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无数创业者在市场经济中勇于探索;有的则结合“仁爱”思想,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意义。案例分析部分,教师可以选取华为公司作为实例,讲述其如何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创新科技,走向世界,体现了“兼收并蓄”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一案例,学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并不矛盾,反而能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2.实践体验,理论学习相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教师应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可以运用儒家倡导的仁爱精神去关爱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儒家“和而不同”“仁爱”等思想,阐述这些思想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随后,教师详细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学习之后,教师组织一场以“民族团结,文化共享”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学生分成小组,走进不同民族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和文化传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仁爱”思想,主动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如陪伴老人聊天、辅导孩子学习等,用实际行动诠释“仁爱”的真谛。其中,一个小组在访问一位蒙古族老人时,了解到当地学校在传承蒙古族语言和文化方面遇到的困难。学生结合所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蒙古语课程的建议,既能够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又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实践,他们不仅加深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更深刻感受到了“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增强维护民族团结、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责任感。
3.故事讲解,情境模拟结合
教师通过生动讲述历史故事,能够展现传统思想的深厚背景和丰富内涵,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结合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学生可以模拟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过程,感受传统道德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力量和价值。结合故事讲解与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识,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这些优秀传统思想。
例如,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引子,生动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展现古人“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我们如何继承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自然过渡到新发展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内容。接着,为了加深学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教师讲述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随后,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官员、企业家、环保志愿者和普通市民,共同面对一个环境污染问题。在模拟的政府会议上,学生讨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制定绿色发展的策略;在企业决策环节,学生思考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志愿者和市民则提出监督和建议,共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在情境模拟中,一位扮演企业家的学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启发,提出一个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发展生态农业的创意方案,既保护环境,又提高农业效益。通过情境模拟,学生不仅深刻体验到了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也理解了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经典诵读,思维启迪并重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献,如《论语》《孟子》等,不仅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思想的韵味和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同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这些传统智慧,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思维训练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哲学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他们运用现代思维去审视和理解传统思想。跨时代的思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促使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相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论语》中的经典章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直接感受儒家文化的韵味,体会“仁爱”“和谐”等传统思想。随后,教师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如“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和价值,为学生构建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这些传统智慧,教师设计了一场以“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与儒家思想”为主题的哲学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如何运用儒家的‘仁爱’思想优化现代社区治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提出在社区服务中融入“仁爱”精神,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有的则从儒家“礼”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接下来,教师引入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共享单车的共享精神与儒家‘大同’思想的联系”。通过分析共享单车如何在方便公众出行的同时,产生的乱停乱放、损坏严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儒家的“大同”思想,即追求社会整体和谐的理念,来指导共享单车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学生对公共资源共享与保护进行深入思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解,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教育价值,并将其与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相结合,能够构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许广瑶《历史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高考》2024年第31期。
[2] 李华英《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家长》2024年第26期。
[3] 张卫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策略》,《家长》2024年第25期。
[4] 张耀鹏《凝聚情感·传承文化——课程思政在高中艺体特长生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试题与研究》2024年第21期。
[5] 陈哲远《基于优秀地域文化建构高中思政课校本课程多维探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年第27期。
(本文系2024年甘肃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融入高中思政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4XXSZGZYBKT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