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颜仲发摘 要:本文从家校社协同视角出发,探讨了小学德育创新策略。首先分析了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厘清主体角色、完善组织保障以及运用多元评价。接着探讨了创新路径,如实施家教指导、注重家校合作以及关联社区资源等。研究表明,家校社协同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还能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关系,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 小学德育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3.061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小学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协同作用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旨在从家校社协同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其对小学德育创新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协同视角下德育创新的价值、原则与路径,旨在为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还强调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力求为小学德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的价值
1.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通过家庭教育,孩子能够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则通过系统的课程和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些观念;社会作为更大的教育环境,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实践道德规范。三方协同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从而在德育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德育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实践。这些实践机会的增加,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家庭作为孩子情感的港湾,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能够通过心理辅导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社会作为学生未来的生活环境,能够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三方协同使得学生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得到更全面的支持和引导,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2.对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的优化作用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能够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深度。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能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学校则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这种双向的沟通与合作,家庭和学校能够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另外,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能够共同制定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育策略。家庭和学校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通过协同合作,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制定出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教育策略。例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德育课程和活动,而家庭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社会则可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巩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果。通过这种协同合作,家庭和学校能够共同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
3.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一方面,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和社区通过开展公益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工作,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通过紧密合作,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正面的道德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同时,家长和社区居民在参与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也能够受到正面的道德熏陶,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二、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的原则
1.厘清主体角色,整合教育力量
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厘清各主体的角色和职责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其一,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应承担起制定德育目标、设计德育课程、组织德育活动的责任。学校应通过系统的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其二,家庭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成为孩子的道德榜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家长还应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其三,社区作为学校和家庭之外的重要教育场所,应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和实践机会。整合教育力量意味着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学校应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提升家长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同时,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2.完善组织保障,促进有序互动
完善组织保障是确保家校社协同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校可以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监督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学校还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等形式,促进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家长委员会可以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家长志愿者可以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协助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另外,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学校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家校微信群、家长信箱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征求家长的建议。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学校共同制定德育策略。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公告栏、社区网站等渠道,向家长和学生发布德育活动信息,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德育活动。
3.运用多元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运用多元评价是家校社协同德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元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首先,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学校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其次,学校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德育档案记录学生的道德成长轨迹,定期进行德育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道德发展水平,明确努力方向。此外,家庭在德育评价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沟通,了解孩子的道德表现,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定期的道德对话,帮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道德认知。社区在德育评价中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社区活动评价、社区服务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社区中的道德表现,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的创新路径
1.实施家教指导,促进家长观念转变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因此,实施家教指导,促进家长观念转变,是小学德育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家庭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家教指导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从“重智轻德”到“德智并重”:许多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通过家教指导,能够帮助家长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往往是家长单向灌输,孩子被动接受。通过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式,采用更多的互动和沟通方式,让孩子在平等的氛围中成长。从“过度保护”到“适度放手”: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通过指导,帮助家长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为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家教指导。一是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或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和方法。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了解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定期开设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常见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针对低年级孩子,可以重点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针对高年级孩子,可以讲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三是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或公众号,定期发布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和案例分析,帮助家长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并在群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2.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活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其影响力不可忽视。学校可以通过巧借家庭环境,实施主题活动,将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中。学校可以组织家庭阅读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德育相关的书籍或故事,并在家庭中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品德。学校还可以设计一些家庭实践活动,如“我是小小志愿者”“家庭环保行动”等,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家庭劳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行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另外,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组织家庭传统节日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传统食品、参与传统习俗,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家庭责任感。
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引导家长参与班会,可以提升班会的质量和效果。其一,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班会的设计和策划,分享家庭教育中的经验和案例。通过家长的参与,班会内容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学校可以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一些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邀请军人家长讲解国防知识,邀请医生家长讲解健康知识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班会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联社区资源,提供实践体验途径
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的创新路径可以通过有效关联社区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实践体验途径来实现。这一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其行为习惯。首先,借助周边环境资源开展公益服务是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实践途径。学校可以与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或地方政府合作,策划和实施一系列公益服务项目。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清洁、老人院探访、植树活动等实际公益行动中。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奉献”“责任”等道德概念的实际意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践行这些道德准则。其次,借助公共文化资源也是提升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社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可以作为德育的延伸课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这些文化场所,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例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参与艺术中心的创意工作坊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内的企业、机构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道德要求,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环保企业的日常运作,可以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参与社区医院的志愿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这些职业体验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的道德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再者,利用社区的科技资源,如科学馆、创新实验室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是德育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参与科技项目,学生不仅可以提升科学素养,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学校可以与科技馆合作,开展以“环保科技”为主题的创新设计比赛,鼓励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的小学德育创新研究揭示了其对学生个体发展、家庭与学校教育关系优化以及社会和谐构建的多重价值。遵循厘清主体角色、完善组织保障及运用多元评价的原则,通过实施家教指导、注重家校合作以及关联社区资源等创新路径,可以有效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深化与拓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模式,为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德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秀玲《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家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
[2] 汤敏《论“双减”背景下小学实施家校社合作育人路径》,《好家长》2024年第17期。
[3] 李江楠《“双减”政策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