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帏杂录》: 袁氏家族的家训宝藏

作者: 刘余莉 刘震寰

区别于其他家训,《庭帏杂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回忆有关父母的家训教育,真实而有感染力,便于将家训智慧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庭帏杂录》一书由明朝的袁衷、袁襄、袁裳、袁黄、袁衮五兄弟编写完成。书中详细记述了父亲袁仁与母亲李氏对五兄弟所进行的家训教育,其中蕴含的家训文化智慧值得深入探寻。

以德为先,孝悌为源。“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袁仁将道德修养置于功名与富贵之上,强调“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事情的成败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不能强求,但道德的修养则重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应该自立自强。

儒家认为,孝悌是德行的根本,这也是袁家非常注重的地方。一次,袁仁让孩子们作诗。三子袁裳率先写好,得到一套新衣服作为奖励。李氏要求他等两位哥哥也有了新衣服后,才可以穿。孩子被奖励后容易产生骄慢心态,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往往造成兄弟不和。李氏教导孩子以德为先,兄弟之间要友爱互助。

祭祀时,李氏教导幼子:“汝父年七十,每祭未尝不哭,以不逮养也……”借着祭祀庄重的情景,李氏昭明祖德,有助于孩子自我勉励,生发孝心。

修身为本,反求诸己。袁仁一直强调读书明理,修身进道。他给孩子们解读《孟子》的“求其放心”,告诉孩子们,学问的最终目的在于修身实践,为个体所用,非用来纠察外在的人事物。

袁仁曾说:“欲洁身者必去垢,欲愈疾者必求医。昔曹子建文字好人讥弹,应时改定,岂独文艺当尔哉?进德修业皆当如此。”想要在修身功夫上有大的提升,必须善于知过改过。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中,面对朋友们“完德君子”的赞誉,袁仁连连拒绝,一连说出了自己的十个过错。当时,袁仁的孩子们也随侍在侧,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

积善余庆,仁德传家。袁家素有仁善之风。李氏曾训诫道:“恤穷济众,是第一件好事。”买日用品时,李氏总会在原价上添一点儿给商贩,她说:“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让孩子们明白,接济一下生活困苦的人,银子可以从其他地方节省下来。

袁仁曾说:“君子当容人,毋为人所容。宁人负我,我不负人。”袁家的邻居是沈家,日常生活中,袁家多次包容沈家的无理之举。在沈家主人生病时,袁仁无偿为其看病施药。最终,袁家的仁德感化了沈家,两家还结为姻亲。

《庭帏杂录》以道德为根基、身教为路径、仁善为实践,为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当前更好地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