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自动化教养,正念练习来救场
作者: 祝卓宏 苌雪教育孩子时忍不住上头、发疯?很可能是自动化教养惹的祸。
送孩子上学时,你一边嘱咐他要在学校好好听讲,一边琢磨要不要给他报同事说的那个英语班、时间如何安排,对孩子满腹心事的状态毫无觉察。
下班回到家后,你一身疲惫,想督促孩子尽快写完作业,放松自我。结果,孩子一会儿发呆,一会儿喝水。无论你怎么催,他好像丝毫也不着急。
时间越来越晚,你越发急躁,突然间火冒三丈。你觉得孩子对自己的事极不负责,还不尊重你。于是,你开始厉声批判训斥,孩子吓得哭了起来。
对于这些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其实,这是家长在养育孩子时常见的三类自动化教养模式。自动化教养是一种自动化、快速、无意识的教养模式。它主要源自自动导航的行为模式“战斗—逃跑—僵住”的压力反应,以及来自童年负面经验的教养模式。这种自动导航模式会影响我们观察、理解、共情并准确回应孩子的能力。久而久之,不仅会损害亲子关系,也会因为没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被猛兽猎食的生存威胁,人类祖先进化出了快速、强烈的自动化压力反应。如今,尽管我们大多数时候并不会面临生存威胁,但诸如写作业拖延等这类社会性威胁,依旧会启动我们非常强烈甚至是过度的情绪、想法和行为。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其他压力也会导致神经更加脆弱,进而导致更为频繁的教养压力反应。
此外,养育孩子会让我们与自己的童年体验相联结。尤其面对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更容易触发我们儿时类似的经历。一方面在情绪上进入愤怒又脆弱的孩童状态,另一方面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孩子过于严苛、施以惩罚。无法客观看待事情,自然也就失去了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办?不妨试着做做正念练习。
正念吃葡萄干。仔细观察葡萄干的外观、手感和气味,入口后唇齿间的细微感受,咀嚼和吞咽时的身体感觉。这些体验会让我们觉察到自己一心多用的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将意识带入自动化的行动模式中。同时也可以觉察自己在过程中产生的不耐烦、无聊、分心、批判等心理状态,练习对经验保持开放,用没有对错之分的反应去觉知,用变化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改善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自动导航状态,更好地临在当下,觉察孩子的独特性、情感和需要。
正念身体扫描。回到身体知觉,是一种简单而快速地将注意力引回当下时刻的方式。系统地关注身体的各个部位,留意身体的感受,与身体相联结。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在压力和反应之间创造一个暂停空间,阻断反应式教养,对压力做出更灵活、更合适的回应。
祝卓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译有《正念生活,减压之道》《正念养育》《正念小孩》《青少年正念》。
苌雪
博士、副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咨询师。与祝卓宏合著《来自星星的你:送给孤独症家庭的礼物》,联合开发孤独症儿童家庭赋能课程GI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