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与短视频“合作共赢”

作者: 王程程 张娜

孩子足不出户,捧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玩儿一整天。在这样的短视频时代,父母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呢?

要想解决孩子沉迷短视频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短视频为什么如此吸引孩子。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短视频采用的是算法推荐机制,本质是一种精密的“变比率强化”计划。每一次下滑都可能带来令人惊喜的内容,这种不确定性形成了最有效的奖励模式。就像一个8岁小朋友说的:“每次我觉得再看一个就好,可总会发现更有意思的视频。”

每一次滑动短视频,孩子都像在玩儿一场脑化学的小游戏。有趣的视频内容就像按下了大脑的“快乐按钮”,释放出多巴胺,这种及时反馈的快感让人难以抗拒。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对奖赏更加敏感。“妈妈,就再看一个视频!”这句话背后是大脑奖赏系统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

值得关注的是,沉迷短视频的孩子正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交模式。他们热衷于在虚拟世界获取信息和情感共鸣,在快速刷过几百个视频的同时,对网络热梗张口就来,却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发沉默。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用“社交孤岛化”来描述这种现象:孩子们像是住在各自的“数字城堡”里,透过手机屏幕观察世界,却渐渐忘记了如何与真实的人交往。

与其把短视频当作洪水猛兽简单制止,不如将其变成孩子成长的智慧伙伴,实现合作共赢。

化“规则”为“默契”,共同制定观看公约。和孩子一起商定合理的使用时间和规则。比如,设计一个快乐时光储蓄罐,完成作业后可以观看30分钟教育类短视频,周末还能用特别表现币,兑换娱乐性内容的观看时间。如此一来,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又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培养创作型思维,鼓励孩子从“刷客”变成“创客”。指导孩子制作简单的短视频,记录生活趣事或学习心得。有一个3年级小朋友用短视频记录了自己种盆栽的全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开花,配上生动的解说,不仅收获了许多点赞,培养了观察力、表达力、创造力,还提升了媒介素养。

打造“线下欢乐时光”,让快乐走出屏幕。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或同龄人聚会,让孩子把短视频中的创意带入现实生活。比如,看过跳绳挑战的视频后,可以组织一场社区跳绳比赛;看了折纸视频后,可以让孩子邀请小伙伴一起创办一个折纸工作坊。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短视频。它就像一把钥匙,既可以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也可以把孩子锁在虚拟世界,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张娜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杨百翰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曾任美国杨百翰大学积极情绪和人格促进中心研究助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访问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