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色扮演,让孩子秒懂信用价值
作者: 曹葵从银行借贷到债券付息,从保险共担到股价涨跌,这些看似复杂的金融规则,实则是信用编织的网。它不是虚无的道理,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生活中,信用无处不在。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是因为银行有信用,即使有人没按期还贷款,自己存的钱也能取出来;购买债券,是因为发债方有信用,即使企业没赚到钱,到期也能够还本付息;购买保险,是因为保险公司有信用,即使现在的利率低于当年保险合同规定的利率,也能按照约定支付保险金;购买股票,是因为认为这家公司合法守信,只要赚钱就能按期分红……
家长可以把这4个场景设计成“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身临其境地了解信用价值。
银行借款人。家长扮演“银行经理”,孩子需要开一家“玩具店”,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货。孩子首次贷款时,需抵押一件玩具,银行批准100信用币,利率10%,一周后还款110信用币。若孩子按时还款,第二次贷款无需抵押,额度提升至150信用币,利率降至8%;若孩子违约,抵押玩具被“没收”,且下次贷款需支付15%高利率。告诉孩子信用好就意味着额度高、成本低;失信则代表失去资源,付出更大代价。
债券投资者。家长扮演政府或企业债券发行方,孩子需要用零用钱购买债券,赚取“利息”。家长发行“彩虹债券”(面值50信用币),承诺每月付5信用币利息,半年后还本。孩子购买后,家长每月按时付息,积累3次,孩子可获得“信用之星”贴纸(下次债券利息+10%)。若家长“忘记”付息,孩子可提出“信用投诉”,家长需支付双倍利息补偿。
保险投保人。这个游戏中,家长可以变身“保险顾问”,孩子需支付10信用币为心爱的玩具车投保,预防“意外损坏”。若一周内玩具车完好,家长返还8信用币(象征风险降低);若玩具车发生“事故”(如被弟弟弄坏),家长赔付30信用币维修费。若玩具车是自己弄坏的,却来家长这里“骗保”,则扣除所有信用积分,且未来保费翻倍。
上市公司CEO。家长可以开设“股票交易所”,让孩子来经营一家“糖果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孩子发行10股(每股10信用币),承诺每月分红1信用币。家长(投资者)购买后,孩子若连续3月分红,股价涨至15信用币;若孩子挪用资金买零食,无法分红,股价暴跌至5信用币且无人再投资。
当然,我们也可以偶尔在游戏中“违约”(如延迟付息),让孩子体验“追讨欠款”的麻烦,明白信用崩盘的后果。当孩子通过一场场角色扮演游戏,他就了解了财富世界最朴素的真理—信用。它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资产。
曹葵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2002年起开始讲授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史和管理学等课程。出版有《依柯的经济学故事》《儿童财商故事系列》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