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不通,百病丛生
作者: 杨佳 郝文杰
《黄帝内经》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脏腑、官窍、四肢百骸等正常生理活动的完成,都需要通过经络的联络才能实现。经络中的经脉、络脉、经别等就像公路一样,纵横交错,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脏腑得以滋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如果瘀血阻滞、痰浊内停等导致经络不通,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此时,邪气也可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都是“不通”惹的祸
经络不通可以表现为经络循行部位颜色、形态的变化,局部也常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物等。
十二经脉不通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比如,手太阴肺经经过锁骨上窝,沿着上肢的内侧一直到拇指末端。肺经不通可能导致上肢疼痛、拇指麻木,也可能导致发热、出汗、胸闷、咳嗽等症状。手阳明大肠经沿上肢外侧循行,经颈绕口,最终止于鼻旁。大肠经不通会使人出现食指麻木疼痛、上肢疼痛、口干、牙痛、鼻衄等症状。胃主受纳腐熟,消化水谷。足阳明胃经不通可表现为腹胀、腹痛等。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足趾,循行于胸、腹部两侧和下肢内侧。脾经不通则可能出现身倦体重、食少、腹胀、水肿等症状。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又主神志。手厥阴心经不通,可见舌强难言、胸胁满痛、心烦、失眠、健忘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头颈、腰背及下肢后侧。膀胱经不通者易出现头颈痛、腰痛、下肢痛等。肾主藏精。足少阴肾经不通可表现为足心热、腰酸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肝主疏泄和藏血,足厥阴肝经循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内侧。肝经不通者易出现胁肋及少腹胀痛、心情郁闷、多愁善虑、急躁易怒、乳房胀痛等。
在生活中,大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调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运动是疏通经络的重要方法
出现经络不通,大家可以通过多种中医疗法进行治疗。比如,针刺穴位可活血通络;内服中药可调和全身气血;温灸可通过灸火的热力作用,温通经脉。
《养性延命录》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运动是疏通经络的重要方法,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中青年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登山、跳绳、打球、骑车等运动方式,老年人则可以选择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练五禽戏、跳广场舞、散步、跳健身操等更为柔和的运动方式。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强度以在运动中可以交谈但不能唱歌为度,并配合一些平衡性练习、肌肉力量练习等。
顺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保持良好的心情、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经络通畅、身体健康。

养生小妙招
按揉印堂穴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是人体的重要腧穴之一。人们常用“印堂发黑”形容一个人的精气神很差,其实就是因为印堂穴所属的督脉出现了经络阻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印堂穴的重要性。
方法:每天用拇指按揉印堂穴40下,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安神益智,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十指梳头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诸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方法:十指弯曲,像耙子一样,从前额发际往后梳;然后十指并拢按至颈椎;再分手绕颈两侧,掌心顺摩耳颈部,每日50次。
功效:舒筋通络、调和气血。
揉背
背属阳,为人体阳气最为充足的地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于背部。督脉又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督脉畅通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及提高免疫力。经络不通,气、血、痰、湿阻滞,在背部表现为局部压痛,有结节、条索状物等。
方法:按揉背部结节、条索状物等,或者按压有酸痛感的部位。
功效: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消除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