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划伤自己,不是在“作秀”

作者: 于婷

不是“作秀”或“吓唬”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划伤自己后,会感到震惊和愤怒,甚至认为孩子是在“作秀”或“博取关注”。然而,自残行为往往是孩子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这些孩子来说,自残并不是为了吓唬家长,而是一种特殊的情绪宣泄方式。当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压抑和痛苦时,便可能选择让身体感受疼痛来缓解心理上的折磨。

自残背后几大常见原因

孩子自残,家长首先要了解背后的原因。通常来说,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难以调节烦躁的情绪,选择用疼痛替代心理上的痛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情绪的压抑会让他们感到窒息,但他们一时间又找不到可以有效缓解的方法,而自残带来的身体疼痛,能够暂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一丝解脱。

2.针对自卑和内疚的事情,做出自我惩罚。部分孩子因学业压力、家庭矛盾或人际关系问题,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愧疚感,甚至因此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们用自残来惩罚自己,以此缓解内心的负罪感。

孩子划伤自己,不是在“作秀”0

3.负面情绪难以承受,传达求救信号。有些孩子因为长期缺乏家庭关爱或社会支持,内心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他们缺乏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便通过自残向身边人传递求救信号。

4.受同伴或网络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孩子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误以为自残是一种时尚或释放压力的方式,进而模仿他人。

5.遭遇校园霸凌或友情破裂,以此缓解压力。被排挤、辱骂,遭受肢体攻击或网络霸凌的孩子,往往会产生极度的无助感和羞耻感。青少年时期,朋友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如果孩子遭遇朋友的背叛、被群体孤立或被忽视,他们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这种压力可能让一部分孩子选择自残。

6.抑郁症的征兆。自残行为有时并非单独存在,它往往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需要提高警惕:情绪低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社交;易怒、焦虑,对小事反应过激;睡眠和食欲出现显著变化,如出现失眠、嗜睡、食欲大增或食欲减退;精力不济,学习或生活效率明显下降;频繁谈论死亡或表现出强烈的无助感;反复出现自残行为,如划伤手臂、咬自己等。

千万不要一味责怪孩子

首先,家长不要责骂或威胁孩子,而要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自残行为并非故意惹事,而是他们痛苦的表现。家长应表现出接纳和理解,让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施加更大的压力。

其次,家长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孩子,不要急于讲道理,更不要急于反驳或给建议。比如,家长可以试着问孩子:“你最近是不是有些不开心?我想了解你的想法。”

再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适合的情绪宣泄方式,如通过跑步、瑜伽等运动来缓解压力,用绘画、写作、听音乐等方式表达情绪,或是教孩子掌握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最后,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让孩子接受专业治疗。如果孩子的自残行为反复出现,并伴随前面提到的抑郁症状,家长就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科就诊。

孩子的自残行为不是“矫情”或“作秀”,而是他们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并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用爱和耐心,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