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忽视的成年人多动症
作者: 袁越
最近,有一个词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火,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很多成年人宣称自己得了这种病,但他们却遭到了广大网民的冷嘲热讽。大家觉得,这些人只是短视频看多了,或者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无独有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于2024年10月14日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抽样调查结果,有2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他们确实患有ADHD,只不过没有被医生检查出来而已。
有意思的是,这条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因为大家提到ADHD时往往抱着调侃的心态,觉得这种病只是一种轻度的行为障碍,谈不上有多严重。但是,2025年1月23日出版的《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患有ADHD的人要比正常人平均早死好几年。
这篇论文的作者来自著名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他们从英国的医疗数据库中找到了3万多名ADHD患者,又找来30万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类似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发现,男性ADHD患者要比对照组平均早死4.5~9年,女性ADHD患者则比对照组平均早死6.5~11年。
当然,这项研究只涉及相关性,不涉及因果关系。换句话说,科学家们只是发现ADHD和寿命的缩短有关,但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做出一些合理的推断。
比如,这篇论文发现ADHD患者同时存在高血糖、高胆固醇等问题的概率比对照组高,说明这些问题可能是罪魁祸首。与此同时,这篇论文还发现ADHD患者同时被诊断出焦虑症、抑郁症、孤独症和自杀倾向等的概率也要比对照组高不少,而这些精神问题很容易导致患者放纵自己,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事实上,该研究确实发现ADHD患者吸烟、饮酒的比例很高,而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高血糖、高胆固醇等问题的出现。
由此看来,ADHD绝不仅仅是一种轻度行为障碍,而是真正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更严重的是,人们普遍认为ADHD是一种儿童疾病,患者长大后自然就会好,这导致成年人ADHD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按照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ADHD是一种与神经发育有关的大脑疾病,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日常行为过于活跃、容易冲动等。这种病在国内常被称为多动症,但这只是ADHD的一种症状而已。因为这种症状容易识别,而且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所以,很多学校老师都是用多动症来鉴别ADHD学生的。
在多数情况下,男孩比女孩更容易表现出多动的症状,所以,在接受治疗的ADHD儿童患者中,男孩的占比高达90%。但实际上,男孩患ADHD的真实概率仅为女孩的2倍左右。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巨大差异,说明很多患有ADHD的女孩没有被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
同理,成年人ADHD患者的多动症状也比较少见,更多患者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和容易冲动等其他症状,所以,成年人ADHD患者和女孩患者一样,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再加上ADHD很容易导致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很多成年人ADHD患者都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究其原因,很多人误解了ADHD的致病机理,以为这是一种发育不良导致的儿童病,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痊愈。但实际上,ADHD是一种遗传病,遗传因素几乎占到发病原因的80%左右。这就是为什么ADHD患者的兄弟姐妹得ADHD的概率比普通人高3~4倍。
此前,大家不知道ADHD有这么高的遗传性,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很多偏差。比如,曾有研究得出结论——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会增加儿童ADHD的患病风险,但当研究者把母亲的家族患病史考虑在内时,吸烟和ADHD之间的相关性就消失了。后续分析显示,这是因为患有ADHD的人往往更容易染上烟瘾,这才导致了此前的错误归因。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找到76个与ADHD有关的基因,它们对发病率的贡献都差不多。所以,ADHD是一种典型的多基因遗传病,没有任何一种基因可以单独被称为ADHD基因。这样的多基因遗传病往往会存在一个连续的谱系,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点ADHD的症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科学界目前尚未给这种病总结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给ADHD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
从大脑结构上来说,ADHD患者的大脑皮层往往会更薄,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两个区域主要负责自我控制、做出计划和动作控制,这就解释了ADHD常见症状的来源。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脑组织在发育时期的缺失有可能被部分弥补,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患ADHD的比例要比儿童低一些。但这些人毕竟在“起跑”时就吃了亏,长大后还是有可能和健康人存在差距的,这就是成年人ADHD的由来。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然ADHD有那么多危害,为什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呢?答案就在于,这种病在某种情况下对于生存而言是有利的。事实上,ADHD的致病基因在游牧民族中的占比更高,这让一些科学家怀疑这种病很可能与游牧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人类学术语中,游牧指的是一种从大自然获取全部生活资料的生存方式,其重点是游而不是牧。游牧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居无定所,当他们把一个地方的可采摘浆果或者可捕杀动物消耗殆尽之后,便会迁徙到一个新地方,继续过狩猎采集的生活。
为了研究游牧民族生存策略的演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巴拉克教授设计了一个模拟游牧生活的网络游戏,测试玩家的专注度到底有多高,即他们愿意在同一个地方待多久。测试结果显示,那些专注度较低的游戏玩家得分最高,因为他们更愿意探索新环境,而这些人中ADHD患者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10倍。
巴拉克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4年2月21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生物卷》上。文章认为,这个实验虽然只是网络游戏,和真实生活中的选择有差异,但道理是相通的,即ADHD对于游牧生活方式来说是有优势的,这也许就是这种遗传病会留存至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