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机高潮中的想象力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一位海员受到富商的招待,餐桌上,他注意到了放在丝绒上的葱头一样的玩意,遂与红鲱鱼一道予以品尝。结果他因为馋嘴被判了几个月的监禁——他吃下的是一种极名贵的郁金香,足够换取他们全船水手一年的口粮。这是发生在17世纪初荷兰郁金香狂潮中的一件趣事。每一轮投机,都是想象力的较量,这位海员的想象力过于呆板,因此铸成大错。
郁金香的投机尚有足够实物,不管这种实物有多么无足轻重,但它毕竟是物质的,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踏实,这是人的天性。但弊端也在于此,尤其是有关投机的时候,整个市场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比如,一杯水不值什么,可如果加上点同样不值什么的添加剂,它变成了一瓶油,其在价值上的变化就称得上是一场飞跃。如果投资于股票,这样的类似“水变油”的举动肯定是投资者最感兴趣的。所以,在投机的高潮,市场中一定充斥着各种水变油的动人神话。
投机市场上美妙的奇思异想多少有些像科幻小说上的故事。18世纪初期的英国,正当其国力蒸蒸日上,向世界霸主地位进发的时候,英国举国陷入了一场股票投机热潮。贩卖奴隶的公司,南美探险的公司,贸易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唤起了世人的从商热情。发行股票的筹资计划因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但是,以后人的眼光,的确很多计划是荒诞不经的,如从西班牙进口公驴,淡化海水,用木屑制造木板,为私生子建造医院,制造永动机,从铝中提炼银,制造海盗无法攻陷的船等等。至少,以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而言,海水淡化、用木屑制造木板是难以实现的,时隔200余年以后,类似的工作才相继成为现实,至于是否能够盈利还要看具体情况。其他的想法,如从铝中炼银、制造永动机则是为科学证明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这些经不住推敲的“创意”却使当时的投资者心甘情愿地掏钱,并真心地认同募集资金者的充满灵感的想法。这种盲目认同发展到最后,就造就出了类似游戏的极端结果,一家新创立的公司只凭它对外宣称的“赢利丰厚,但无人知晓”的业务,就换来了5小时之内近千人认购的热烈场面。结果是,轻信的投资者得到了报应,募股者真的“赢利丰厚”,但他的下落却也真的“无人知晓”了。
发明创造并不止于咬文嚼字,在科学知识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贩卖科技上的点子不那么容易后,一些公司经营者发现贩卖概念可能比贩卖随时可能被戳穿的点子更有吸引力。在六七十年代,应运而生的概念包罗万象,专门向大学生提供服务的全国学生营销公司,单一地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公司将与学生打交道的公司联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公司业务涵盖如推销杂志、唱片、运动衫、旅行手册、出售各种会员证等。该公司力图把自己扮成与现在的“酷”很相似的形象,倡导并服务于青年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好恶取向。当然,这的确是个很酷的主意,但很难实现,一个力图结合反叛文化与商业经营的公司显然无法成为两方面的赢家,实际上,除了吸引一大批投资者外,这个花架子公司什么也没有做到。
有专门服务于年轻人的企业,自然还会有贩卖老年社会概念的企业。80年代,电脑知识深入人心后,更超前的则是生物技术。在1984年《商业周刊》的一篇关于生物工程的乐观的报道里称,生物基因植入技术已使最乐观的预测成为过时。文章预测生物技术产品将进入旺销阶段。在那个时候,专家们就预言恶性肿瘤将得到根治,但直到世纪尾声,恶性肿瘤仍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人类躁动的心理似乎并不倾向于注意现实与未来的距离,因而,很多拔苗助长的现象在股票市场里发生。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有关人类想象力的大概脉络。以上的事例若与互联网时代的神话相比,不免小儿科。正因为如此,现在,新一轮圈钱高潮,才真是考验人们想象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