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坏它,让它成为艺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刘君梅)
30岁的汤姆·萨克斯拿着电焊枪在纽约的工作室“改造”世界名牌,他的左臂戴着一个印有夏奈尔标志“χ”的黑色袖标。他身后的墙上挂着自制的12毫米口径的猎枪,木制枪身上同样印着“夏奈尔”。
给廉价日用品加上名牌商标是这个年轻人近来最热衷的工作。他给厕所用品贴上法国名牌“爱马仕”(Hermès)的品牌标识;用泡沫塑料—常见的城市垃圾制做“麦当劳套餐”,大号薯条、可口可乐、汉堡一律是黑白两色,连同“麦当劳”最著名的标识。
Nike变成了Like是幽默,Envian变成了Envie(In Life)则更直接与现代生活挂钩
“名牌们”对萨克斯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有意大利著名的女服装设计师普拉达表示理解和支持。
制造、拥有、复制“名牌”(以及它的象征意义)不是容易的事。但破坏它太容易了。本世纪,尤其是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破坏经典”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是:某一天早晨,在美国的一个港口,人们发现,一夜之间他们熟悉的坚实的码头被凿了一个大洞。“破坏它,让它成为艺术”一时间成了最流行的哲理。
汤姆·萨克斯“糟改”名牌比破坏港口温和多了。他说:“我对名牌既爱又恨……和其他人一样我也不得不注重外表。”
把Levi’s牛仔裤截短、颠倒成牛仔背心
亚洲对名牌、对消费时代的遭遇是“突然间”发生的事。年轻人对名牌的态度更温和了。在香港和北京的街头,有人穿着这样的针织衫:在“耐克”著名的大刀标识上方,“Nike”被改成“Like”(像);法国矿泉水“Envian”(依云)变成了“Envie”(InLife,活着);球鞋带系成蝴蝶结被按在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汀·迪奥(Dior)的衬衫袖子上—高级时装品牌“迪奥”从未如此年轻过;红色的法国“鳄鱼”(Lacoste)男T恤腰间加一条细带成了女孩子的超短连衣裙。最妙的是把Levi's牛仔裤截短、颠倒成牛仔背心,如果放在商场里这件“背心”售价980元港币,如果出自“民间高手”更是无价。
绝不能把这些衣服看成是对名牌的“盗版”。它们比乐坛、影坛翻唱翻拍三四五六七八十年代的经典作品要高明。是一个实实在在拥有现代生活的人对自身状态的自嘲,也是对“同类”的鼓励—用一种幽默的方式。 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