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亮的《红色的天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来)

话剧无题材界限,并非老年人的题材就特别震人,也并非它就一定不能好看。《红色的天空》直言要以喜剧的语言和形式探讨人在生命末端的种种情境,全剧设置于一个养老院里,让各种各样的老人回忆往昔、深省生命的意义。让人看后却并没有引起同感,倒真让人感喟某种枯竭的悲怆。

由一班德高望重的演员演出的《红色的天空》于新年前后在北京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海淀剧场上演,据悉日后还将赴上海、台湾巡演。

该剧打出了很多招牌:历史上海峡两岸的第一次舞台艺术合作;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林连昆等联袂主演;台湾资深导演赖声川执导……其中最有煽动力的可能是赖声川的大名,不少人是顺着赖声川的名号走进剧场的。因为赖声川是台湾目前非常活跃的话剧导演,在国际上也曾获得很多重要奖项。林连昆则比导演有更广泛的感召力。

然而这些招牌并没有增加戏的魅力,也拯救不了乏味的创意。

文化人的事中有几种让人怕的事,最怕哲学家谈人生,最怕艺术家讲哲学,最怕作家要前卫,最怕老太太扭秧歌。那是一种力不从心的错位。《红色的天空》有往哲学那边靠的倾向,要促人深省生命的意义。剧情围绕这一出发点,简单挂靠上每个人都有的年轻时代的美好回忆。突然又让一个小学生来采访这些老人们,小学生的没有耐心和对老人情绪的摸不着头脑与这些老人的似有深意的言行之间的对比,简单直白得有点幼稚。哲理这么玩,太粗暴了。

演员中大多是真的有一把岁数的长者,他们的艺德有目共睹,精心敬业自始至终,让人惋惜的是,除了林连昆等两三位先生们的嗓音有塑造力外,多数演员的嗓音已失去这种力量。

离生活太远,观点找不着生活的北,离生活太近,观众又找不着艺术的北。让老人们原样地展示很日常的,又非典型性的日常,似不足以支撑起一台100多分钟的戏。

如果以海峡两岸戏剧艺术首次合作为历史性话题,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红色的天空赖声川艺术中国电影喜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