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报道:电信价格:消费者心中的疙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勇)
摸摸“老虎”屁股
如果打长途电话,有每分钟仅需几角钱或者需几十元的,你选择那一种?
福州马尾区的陈锥、陈彦兄弟俩选择了需几角钱的网络电话(术语是“IP电话”)。1997年9月,他们向电信部门申请了一部公用电话,利用互联的特有功能,通过电信163的因特网合法账号,对外经营长途电话业务。用户通过IP电话无论打国内国际长途只须付市话费加上网费用和电脑服务器的服务费,每分钟仅几角钱。而传统IDD电话从中国打到美国每分钟需18.4元。
结果,福州市电信局向福州市公安局马尾分局报案。马尾公安分局以“涉嫌非法经营电信”为由传讯了陈氏兄弟,“暂扣”了他们人民币5万元和电脑一台。此后长达5个月,马尾公安分局没有再搭理他们,也没有退还“暂扣”的款物。
1998年5月20日,陈氏兄弟以《刑法》中没有“非法经营电信”的罪名,认为马尾公安分局滥用职权,将其告上法庭。此案被称为“中国网上第一告”,引发了人们对电信垄断的控诉。在去年12月3日此案二审的法庭上,网上名人老榕作证时说:“将电信垄断扩大到这一全新领域必将阻碍技术进步,也是和我国加入关贸协定、开放电信和网络服务市场的趋势背道而驰!”
无疑,对于在电信垄断下承受高额话费的消费者来说,IP电话是梦寐以求的。而有关此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中国电信却把它视为“洪水猛兽”。“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中国电信办公厅主任高颂革说,“目前在中国,基本通话业务只允许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经营,其他公司部门都不能搞。如果有人公开经营IP电话业务牟取私利,将触犯有关法规。”
便宜的IP电话中国消费者小能用,但电信部门的垄断价格却可享受。高额电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双向收费、收费以分不以秒计、上网速度慢且费用高,总之中国电信让消费者享受现代生活的“高消费”。
可兜里就那么几个钱的中国消费者承受不住了。去年11月,南京大学经济系学生黄振强向电信垄断价格发起了“罢网”活动,结果人们纷纷上网,在网上开起了对电信价格的“诉苦加讨伐大会”。他吁请官方出面打破电信垄断局面,调低上网费用,以使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上网,各地的ISP也能正常经营。他呼吁,如果这个建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网民们应于1998年12月31日至1999年1月1日罢网一天,其后每逢周日罢网一天,直至情况有所好转。他还呼吁成立“中国电信改革小组”,以解决电信垄断带来的种种问题。
在中国电信垄断的市场上,“联通”算是一个挑战者,它的加入使得手机价格从3万元降到了最低:1000元的价位。但联通自有资产只有23亿元,为中国电信的l/261;今年电信业务收入不超过16亿元,为中国电信的1/112;就其主打的移动通讯而言,它的用户只有100多万,为中国电信的1/20。“联通”副总经理余晓芒说,在只有两家企业的市场上,如果第二家的市场份额占不到lO%,就构不成竞争。
当消费者们对联通公司寄予厚望的时候,又有经济学家警告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极有可能达成比翼齐飞的妥协。原因很简单,中国联通是由铁道部、电子部和交通部注资成立的国有大公司,享受副部级待遇,它和中国电信一样,都是官办单位,又都是冲着中国电信市场巨额的垄断利润而来的。中国电信自然不愿看到价格战,中国联通又何尝不觉得有悖初衷,得不偿失。1998年初的手机价格战熄火已经明显传递出一个信号:一大一小两只老虎为了共同的垄断利益,完全可能上演一出皆大欢喜的“将相和”。
老虎坐不住了?
在消费者不时地冒险摸摸老虎屁股的时候,去年年底许多媒体通过自己的“可靠消息”,向公众透露了中国电信将要“大卸四块”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方略已定,方案近期通过实施的好消息。
据报道,“切分”方案多种多样,一种按业务“竖切”的方案有可能最后被决策层采纳。
具体方案为:将“中国电信”先后分为中国固定电话公司,经营本地和长途电话,用户8622万;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经营移动电话服务,用户2263万;中国卫星传输公司,经营卫星传送服务;中国寻呼公司,经营传呼服务,用户3624万。“中国电信”的品牌将由固定电话公司继承。各专业公司近期仍只从事本专业的经营,以后将考虑允许各自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从而发展成相互竞争的数字综合性电信公司。整个固定电话仍然是昔日垄断大一统的局面。电信基础网络竞争没有涉及。
另据报道,改革方案修改了多次,按业务分为四家公司的方案,一直受到国务院的反对,多次被朱镕基总理驳回,原因是没有引入竞争,没法打破现在的垄断局面。
但方案的传出,还是引得人们感叹道:“无论如何,在封闭垄断几十年之后,中国电信业即将开始一场以竞争为主旋律的大变革。”
记者就方案传出的可靠性,打电话到信息产业部新闻处以求证实,得到的答复是:“媒体在瞎炒作,还没有什么方案,内部只是在讨论,一人一个说法。其他的无可奉告。”
消费者只有等待着
媒体上又传出好消息,电话初装费有望取消;移动电话单向收费已成定局;以秒计费可能最终实现;信息产业部正在考虑降低ISP的接入费用。
能够证实这些消息的是去年12月29日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召开的各方代表近50人参加的邮政、电信资费改革听证会。记者联系多数与会代表以求了解情况时均被拒绝,原因正如“联通”副总经理吕建国所说:“听证会后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要求我们不可向新闻界透露具体情况,怕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引起社会动荡。”
而一位不愿让记者透露身份,怕引起麻烦的与会专家对记者说:“会上各方意见很大。具体方案对广大消费者没有多少实惠。电话初装费虽说有降,但对其不合理性及具体降价情况没有涉及。
“以分为单位的计费方式——1997年让消费者多支付266亿元,改为以秒计费的方式,方案中没有涉及。
“方案中决定了移动电话实行单向收费,”他说,但电信部门对打入手机的电话费提价,长话打手机也提价,并对其不完全垄断的市话、长途实行提价,这样就可以补移动电话方面的损失。但对竞争者是个打击,“联通”在中介线租借费用等成本不降的情况下,却要承受客户减少而又无处补偿的损失。“这种有降有升的方案,对消费者来说,两相抵消的话,其实没得到什么实惠,可能还会有损失。”他有些不满地说,“中国电信是在加强垄断,而不是在削弱。”
“对于上网费,对ISP的接人费怎么降、降多少等问题也没有具体涉及。”
他对于听证会上,电信部门没有程序规则,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给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所谓电信部门的合理价格究竟是以什么标准制定的?没有竞争体制,如何确定成本和合理利润?没有竞争对手,如何保证投资和以后的经营是有效的?这中间是不是存
在暗箱操作的黑幕?
他说:“作为学者,我关注的是社会公正,因为绝对的垄断就意味着绝对的不公平。”
的确,不肢解垄断的中国电信,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无法真正展开。
对于切分方案中,电信基础网络仍保持垄断局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说:“究竟有何机制可以保证基础网在政府手中的营运,可以像在竞争的企业之间一样,有不断降低成本的动力?”他认为,“基础网络不开放竞争,所谓电信服务的竞争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王为国教授认为,消费者享受合理的价格,得益于竞争。但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在“保护民族产业”的大牌下,会死拖住中国电信开放竞争的步伐。
1998年,国际电信业在市场竞争中展开了大兼并,以期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这些外国“老虎”都将目光盯到了中国电信市场这片处女地。周其仁教授认为,这并不可怕。它们能带来竞争的话,“两个魔鬼”也比一个天使可人。这至少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中国的消费者也可以在各个电信公司之间蹦来蹦去了。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亚洲)公司投资银行部、资金市场部的唐葵和马克认为,电信业引入竞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的问题是何时和如何引入竞争。他们说,“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电信法》,在这样的环境里谈任何方式的竞争都是不太成熟的。”
今年1月1日起,香港电信开放长途电话市场,随即爆发减价大战,消费者受惠多多。
当记者问王为国教授,引入竞争的切分方案会不会出台时,他说:“无法预测。因为合理的不一定会出现。”倘若这样的话,消费者似乎只能再去摸老虎屁股。 通信电信垄断竞争运营商价格垄断市场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