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明信片:旧梦重温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我不是文化清教徒,比如我常看好莱坞电影。记得有一年我家母女三人在德国相会,晚上到电影院看一美国电影,全部德文对白,看得母亲在一边睡大觉,我和妹妹仍津津有味——不过,我得承认,后来我回美国后看到了英文版本,发现倒还真不如听不懂对白。
好莱坞电影如果再不娱乐好看,那简直就让人义愤填膺。今年环球公司的大片《Meet Joe Black》,就达到这效果——3个小时的长度,放在《泰坦尼克号》是情节需要,放在这里是浪费胶片。我可能也是加上正好头天缺觉,一直哈欠连连,一点也没感到娱乐,而是备受折磨。
这再次让我想到,到底你怎么定义什么是娱乐?甲觉得绝对娱乐的东西,乙可能觉得绝对乏味。我看进展很慢的伊朗电影都看得特有兴味,没觉得它们乏味,而绝对不以乏味为目标的好莱坞电影,却经常让我要睡觉。影评家宝琳科尔说,好的艺术都娱乐,好的娱乐不一定是艺术。你同意否?
不过,认为《Meet Joe Black》既不是好的艺术,也不是好娱乐的,倒不止我一人。
卖座不高,影评一致冷嘲热讽,成了环球公司今年的滑铁卢,连主管都给请出了门!这部电影改编自一部好莱坞黑白老片《死神度假》,说的是死神到人间度了一回假的事。新版本,投资人想的可能挺美,金发帅哥布莱特·皮特演死神!英国演技派老将安东尼·霍普金斯演死神要带走的富翁!富翁有一美女兼医生(表明其有深度?)女儿被死神恋上,谈了一回生死恋!富翁庄园富丽堂皇!美女与死神之恋动人心弦!最后死神都受了爱的教育,带走了功德圆满的富翁,留下了富翁女儿,并成全了她的人世之爱!可惜,所有这些保票都没达到效果,反而让人觉得滑稽——不以滑稽为目标的戏达到了滑稽效果,那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失败原因何在?剧本太肤浅荒唐,演员没选对,不称职(二位俊男美女主角均如木头人),导演没新意,总而言之,全没凑对,可能是灵感女神也在休假?
今年好莱坞频频到旧片中发掘题材,换成今日故事重拍。《Meet Joe Black》之外,还有女编剧兼导演Nora Ephmn 重拍浪漫喜剧《街角那家小店》——现在名为《You've Got Mail》(《你有电子邮件》),剧中男女由当年的写信换成今日通电子邮件。然而重拍片最兴师动众的,要数一直是边缘角色,去年以《心灵捕手》获票房和奥斯卡肯定的导演Gus Van Sant 重拍希区柯克经典名片《Psvcho》(有译《惊鬼记》,有译《精神病患者》,Psvcho 是指精神有毛病的俚语,单译精神病患者不能传神,也该用一俚语来译,比如“有病”,“暗疯儿”之类)。
希区柯克多部惊险恐怖片是绝对好莱坞电影经典,绝对娱乐。《惊魂记》更以结构精致又带种诡诈的游戏味道而著名看此片前对其惊险包袱略知一二的我,观赏过程中还是被彻底卷入了希区柯克的心理游戏。我看此片是在纽约无线电城剧院,不仅对这部影片,而且对观看经典好莱坞电影作为一种经验,都有深刻体会。来看此片的观众大都对其内容极为熟悉,先有一介绍加片,希区柯克本人出场对拍摄场景做些介绍,他对观众做鬼脸,观众也回报以会心的笑。影片的处处包袱,各种小细节,都能引起共鸣。这种制作者精心设计一个故事,并让观众入戏,全场观众一起卷入一场想象的迷狂的效果,正是传统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表现。希区柯克正是个中高手。从电影史来讲,《惊魂记》经常被作为好莱坞经典电影的范例研究,因为它代表封闭型故事结构的杰作,全部镜头精心设计,无可重新剪接之处。像新浪潮的戈达尔、楚浮等人提倡电影的开放性叙事,但是他们对希区柯克也都是熟得不能再熟——唯其如此,才有反叛之说,他们都有对希区柯克模仿颠覆兼而有之的作品。
极乏味之大片——《Meet Joe Black》
《Psycho》中著名的淋浴一场戏——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淋浴”
总而言之,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件经典作品,观众熟悉,影人熟悉,还都说法多多。重拍这样一部作品,简直是胆大包天。Gus Van Sant自知不是易事,干脆让这事带上安迪·沃霍尔式的复制艺术,当代行为艺术之类的色彩,他的重拍是真的重拍——根本就是复制。故事一点不改就罢了,镜头,机位,都是一格一格地照本宣科!故事发生场景的设计也丝毫不变——那你会问,改变的有什么?——改变的只是演员和色彩——《惊魂记》是一部黑白片,现在的是一部彩色片。Gus Van Sant的作法引起很多争议,商业运作?行为艺术?更新经典?向大师致敬?彻底堕落?把一部旧片介绍给90年代的观众?
希区柯克玩的是个挺复杂的游戏,一方面是传统的滴水不漏的叙事手法,一方面故事内容却又是对理性的一大讽刺。一方面完全按好莱坞传统办事,一方面又跟观众开玩笑,让片中头号女明星在故事还没到一半就一命呜呼,完全出乎当时看惯女明星绝对从头演到底的好莱坞规矩的观众心理之外。故事紧密推进,但这其中又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
故事的女主角是个汽车行的小秘书,想跟男朋友结婚却没钱,正好老板给了她一笔款子去银行存钱,她携款出逃,车至一汽车旅馆,旅馆老板是个诡秘的年轻人,旅馆一旁是他的住房,房中有一老妇的声音在说话,是他的妈妈。小秘书对开旅店的年轻人产生了某种影响,年轻人对她的命运起了更严重的影响……(有一场号称世界上最著名的淋浴),其后,她的姐姐,她的男朋友,一个侦探都到汽车旅馆打探,继续遇上年轻人和他的恐怖妈妈……直到真相大白。
新版本美工的色彩设计挺聪明挺有味道,除此而外乏善可陈,最大的不妥是新男主角的选择。《惊魂记》中两男两女在结构上有对称感,强/弱、明/暗,新作两女演员都既重复原作风格又能变换为90年代风貌,两男演员却都丧失了原作的大半微妙魅力。《惊魂记》跟演员安东尼·帕金斯的名字分不开,神经兮兮鸟儿般脆弱又活力十足,不知是天真还是阴晦,总之带点鬼鬼祟祟……帕金斯的风格是影片魅力的一部分,连他自己都说:“得了,咱们承认吧,我就是Norman Bates(片中男主角名)。”新版男演员整个气质与帕金斯那种神经质型截然相反,是粗壮一类,首先破坏了几个演员外观的对称性。《惊魂记》是这样一部结构严谨的电影,改动其中一个元素,整个故事就该有新的改变。导演完全按原作复拍,最重要的角色——男主角却气质改观,无怪乎怎么看都没有原作的乐趣。
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和今人对《惊魂记》的复制,都反映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强大魅力。无论如何,我们对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仍然有着天然的胃口。不管我们对电影的看法有多少种,传统型电影仍会吸引我们,而且并不是我们掌握了公式就一定能拍出杰作。 悬疑电视剧死神恐怖电影好莱坞惊魂记希区柯克剧情电视剧影视中国电视剧电影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