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与排行榜:1998年图书出版话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正平)

要为过去一年的中国图书出版业作一评估有相当的难度。这不仅因为图书品种极多——1997年已突破12万种大关,1998年的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但大约不会下降;也不仅因为各种图书“排行榜”给出的信息让人不知所措,以致专业报刊要来讨论到底有没有必要公布这类信息。一年中接踵而至的“热点”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从外国政要的秘闻到当代中国人的隐私,从尘封记忆中的图像到对下一世纪的预测,从上百卷的鸿篇巨制到几种十几种一套的系列图书,一片兴旺景象。都说1998年书业“萧条”,这真让人不懂如何去界定“繁荣”。

下面描述的1998年中国图书出版状况不是媒体上每日都能见到的“热点”,背后也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支撑。这是出于个人经验和旨趣的观感,希望也是阅读1998年的一条线索。

重写

重写学术史,学术界和出版界已经议论了几年。1998年出版了几部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新的大部头作品,“重写”的呼声于是再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浪浪相逐,新陈代谢,乃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以此而言,学术史从来就在不断地被重写,并不需要时时特别提示。这个话题之所以成为话题,反映的是学术研

究状况尚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例如,思想的贫乏、平庸和现实利益(如评职称凑字数)的考虑,曾经在80年代造成几百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几乎一个面孔,令近代史学者至今都不堪回首。如果说陈陈相因的“学术著作”还只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和宝贵的森林资源的话,那么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学术著作”抄袭甚至剽窃的丑闻,则是对学术文化尊严的直接践踏。

所以,“重写”是一个切中时弊的话题,当然,重写学术史也要警惕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假货劣货。希望1999年见到更多中国学者撰写的有新见、有功力的原创性学术著作,使“重写”不

至于流为“重说”。

数字化

1997年一本名叫《数字化生存》的图书风靡一时,引来1998年众多冠以“数字化”书名的书籍。“数字化”已经与“生活设计”和“犯罪”联在一起,正说明它无孔不入的程度。“现代化”似乎已经土气,更酷的是“数字化”。

我们被告知即将(也许已经)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比特已经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情,以后将会替我们料理一切。其中的含意,我们并不清楚。我们猜想那会是生活质量(也许应该称为感官刺激的力度)的提高。数字技术录音的CD唱片不是有比传统录音更逼真、更清晰、更具震撼力的效果吗?数字技术电视机不是能提供更鲜艳的色彩和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吗?

没有人告诉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人们突然面对一个虚拟世界时究竟会发生什么。尽管一切还不能确定,1999年书店里还是会有更多“数字化”图书,就像商场里会有更多“数字化”家电产品一样。

老……

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1998年一定是中国图书出版史上怀旧情绪最为张扬的一年,也是这一出版资源被利用得最为酣畅淋漓的一年。其题材之广泛,其形式之多样,仿佛突然之间挖掘出了一处宝藏。

开创这一风气的山东画报出版社自然独领风骚,除《老照片》系列外,还有《老漫画》、《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等与之交相辉映,成龙配套。曾经以《老房子》系列让人侧目的江苏同行也推出了“老城市”系列,其编排、分量似乎更为厚实凝重。年底甚至见到了以自己父母为题材的专题图书。至于其他跟进的各类文本,就难以一一例举了。

有人说这是世纪末人类回顾自身的情感需要,也有人说这是“读图时代”来临的征兆,这批出版物多以图片吸引读者。中国人为什么一夜之间爆发了猛烈的怀旧情绪,恐怕应当由社会心理学家参与研究,才能圆满解答。好在20世纪尚未过去,我们起码还能继续观察一年。

科学

应该是个好消息:科学图书1998年在出版业中有了自己被冷落已久的位里。6年前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推动丛书》续有新作面世,2年前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到年底有了第3批书目,一年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科学人文》书系也进展顺利,年底又见到了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科学佳作》系列。除此以外,许多出版社翻译丛书中都有这类作品,有的还上了书店的排行榜。

这类叙述近几十年来科学发现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关系的图书,可以说是读者期待已久的。它既不是深奥的科学理论著作,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科普小品,而是贴近时代和人类生活,传播科学新知、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出版物,对于更新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都极富启发意义。稍觉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多为译作,中国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似乎还没有占据一席之地。

隐私

使出版界和读书界许多人感到意外和尴尬的是,隐私在1998年成为图书出版中的一个话题。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有关前法国总统密特朗及其私生女的详细故事,看到了法国哲学家萨特夫妇与一青年女子的三角关系,当然也看到了现任美国总统被公布在因特网上的隐私。而一本描述当代普通中国人私生活的图书,书名就直截了当地称为《绝对隐私》,它以强劲的市场热销让业内人士难以评说。有媒体评价这是精神分析学的传播而带动的市场消费,我们则认为这不过是商业包装上故弄玄虚的产物。你千万不要相信这是你的同事或邻居的真人实事,你就认为你在读小说好了,谁会在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之类的故事是不是“隐私”呢? 读书文学畅销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