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的隐秘力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熊康)
在冥想中集中注意力,这也少不了音乐
音乐医师为病孩治疗
听音乐能缓解紧张情绪
有谁会想到,法国队夺得大力神杯竟会有音乐的功劳呢?决赛开始前,后卫比克森特·里扎拉祖戴上耳机听了会儿Walkman。在巴斯克、爱尔兰、苏格兰风格的男声合唱曲中,他的斗志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同样,音乐也被英格兰队用作了兴奋剂。在更衣室里,队员们的耳边乐声大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队长阿兰·希勒抱怨道:“简直吵死人了。”
结果,法国队夺冠,英格兰队却在1/8决赛中败北。于是,便有人大胆揣测,音乐对各队的名次不无影响。从现代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得出这种结论不足为怪。
只有在人爱听的时候,音乐才会有好的效果。因而,音乐对人的影响最好在个体层面上展开。如果给一大帮人听同一首曲子,效果会适得其反。有人中意,有人就难免心烦,不论男声合唱、Rap、古典音乐还是摇滚莫不如此。
借助音乐来实现一定的效果,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用于战争和康复的曲子,德国的先民也对宴会音乐、舞曲、劳动和爱情歌曲耳熟能详。自打有了录音设备,人们听音乐便不再仅仅出于单纯的艺术享受,而是兼具了调节情绪的目的。
但音乐的“功能化”达到新的规模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音乐服务于个人主观感受的情况迅速增加,它越来越能出色地适应人的独特需求。有人甚至开始施行一种自我音乐疗法,以期缓解紧张和失望情绪,或是出于做梦和提高想象力的考虑”,汉堡大学的音乐学教授赫尔穆特·罗辛说。这一发展势头始于CD机的出现。较之唱片和磁带式录音机,CD机在选曲方面为听者提供了更大便利。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唱片节目主持人。只要轻轻按下按钮,便有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的曲子响起。不久以后,人们甚至有可能从因特网上下载达到HiFi效果的音乐专辑,或是从中选出一部分曲子,制作成自有的CD唱片。
如今,最重要的已不是乐曲的内在艺术价值,而是它有什么功能。新颖的“情调音乐”大量问世,有促使人做梦的轻柔钢琴曲,有增进思维的“音响炼丹术”,有供成人用的入睡音乐,有与印度《爱经》(印度8世纪时一部有关性爱的著作)有同工之妙的性爱音乐,有给胎儿听的胎教音乐,还有专为婴儿准备的启蒙乐曲等等,不胜枚举。
电台业者早已不再用陌生的曲子扰人。他们知道,只有熟悉的曲子才最受欢迎,于是便反复播送特定的曲目,来满足各个听众群的需要。轻松调频节目的盛行把音乐的心理学化更推进了一步,有关音乐心理学的新发现也不断涌现:
音乐能帮忙赚钱。超市和商场的经营者称,他们提供的背景音乐具有提高营业额的神奇功效,接受调查的多数顾客认为,人在音乐声中能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氛围,从而忍不住地会多买东西。
音乐品味与魅力有关。男人钟爱摇滚,女人则倾向主流的流行乐、抒情音乐和古典音乐。研究者发现,爱听劲曲的男人比钟情软歌的男人对女性更具吸引力,相反,喜爱古典音乐的女性更令男人喜欢。
心理健康者与心理障碍患者在音乐喜好上并无多大区别,抑郁症患者并不偏执于忧伤的曲子。唯一的例外是,躁狂症患者偏好快节奏的乐曲。美国的研究表明,有暴力倾向的人常听重金属或是Rap。
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只能有限地说明其个性特点。品味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构成它的因素有在父母处和青春期形成的特征,还有对归属于某一特定社会阶层的渴望。此外,智力也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当然,音乐方面的智力自不可与人们常说的智商同日而语。
听音乐会分散人的注意力。调查显示,德国约有80%的司机开车时听汽车音响,其中有50%几乎总是在听。通过测试发现,收听中度音量的流行音乐对于缩短司机的反应时间有些许好处,但却会计他把车开得更快,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安全系数。听古典音乐时,司机反应较慢,但车也开得较慢。在紧急情况下,听音乐者比耳根清静者出事故的比率高出15%。音响声越大,情况越糟糕。
过了25岁,许多人的音乐品味几乎不再改变。这是因为,从这时候起,人听音乐不再是为寻找自我了。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成年人往往觉得,在他们平均年龄23.5岁时问世的流行歌曲最美,最难忘怀。
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批评者说,在乐曲声中彻底放松想中集中注意力,少不了音乐伊丽莎白·迈尔斯音乐会掩盖许多人内心的空虚,使之在糟糕的社会环境下日趋麻木。而新的发现却证明,不听音乐安安静静呆着并不是什么好事儿。音乐会刺激大脑,特别有益于儿童的智力发育。“音乐能改善大脑的硬件”,美国研究者戈登·绍说。能亲手演奏乐器当然最好不过了,如果做不到,单纯地听一听也能加速脑袋瓜儿的运转。
在音乐功能化的框架下,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常常被肢解,之后用作集中注意力或放松身心的手段,例如巴赫的音乐就常被人在洗澡时听,以致古典艺术的拥戴者们对此极为不满。不过现在他们的气该消了,因为流行乐与摇滚乐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命运。美国的伊丽莎白·迈尔斯等人提倡,借助音乐进行综合的心理调节。他们列出一份好几页的乐曲清单供人们挑选,古典的、流行的、摇滚乐、爵士乐、新时代音乐、宗教音乐尽在其中,无能够幸免。
伊丽莎白建议,听音乐要专心,边听边舞或跟着唱也是很好的。但在需要集中精力或克服紧张情绪时,音乐只应作为背景而存在;在办公桌上放一部Walkman或是Discman,偶尔听一听,可以让人在处理重要的公务之前振奋精神。
要想提高创造力,就应当在休息时听音乐,而且还不能边听边想着工作。在这方面,伊丽莎白提出,要拓宽乐曲范围,听听带有异国情调的或是先锋派的音乐,效果会更佳。另外,对同一首曲子听上两三个不同的版本,这也不失为一件开发创造力的好事。
在德国,音乐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存在一个科学的变体,这就是音乐医学。这一领域的先驱拉尔夫·施宾特格医生借助音乐给病人治疗。音乐虽不能像药物一样令病人痊愈,但却对治疗和康复具有辅助作用。自从施宾特格的病人开始在10种乐曲(其中包括詹姆斯·拉斯特的乐曲、进行曲、柔和的流行乐等)中选择收听之后,镇定剂和庄痛剂的用量大大降低了,害怕做手术的病人减少了一半。音乐能缓解天生的或是慢性的病痛,还能帮助降低心跳、呼吸频率和血压。目前,利用音乐减痛效用的主要是牙医,拔牙或钻孔时放点音乐是很常见的。
此外,音乐疗法还被进一步拓展为一种自救的方法。施宾特格医生和汉堡音乐学院的德克沃伊格特共同开列了一份CD清单,其中大多是古典作品,在减缓心脏及血液循环疾病、痉挛痛、紧张等方面均有辅助作用。
这些带有疗效的CD招致了许多音乐心理学家的质疑。“开个家庭音乐药房,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赫尔穆特·罗辛批评道。特定音乐的疗效到底存在不存在呢?罗辛的同事海纳·甘布利斯试图解开这样一个谜团:如果说轻柔的乐曲能让人放松,为什么还会有人去听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来舒展身心呢?再有,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听马勒的《流浪之歌》,以求摆脱阴郁的情绪呢?甘布利斯测试了一些处在不同情绪下的试验对象,让他们自由挑选曲目来听,结果表明:
只有真正安详平静的人或是精疲力尽的人才会选择慢节奏乐曲来放松自己;而处于兴奋紧张状态下的人首先会找快节奏的乐曲,只有在身心俱疲之后,他们才会听上一首舒缓的曲子。看来,浅吟低唱的CD使用空间也属有限。
同时,依据对消极情绪的处置方法不同,听者可被分成两组:使用“排斥”方法的人会用快歌劲曲来驱逐坏心情;而使用“净化”方法的人则往往沉浸于忧伤的曲调中,藉此荡去胸中的块垒。结果还不错,他们果然变得高兴多了。
甘布利斯认为,人们听音乐的主观目的在于,满足他们渴求“了解、安全感和意义”的基本需要。那么,有没有一种客观上较优越、心理疗效好于其他音乐的音乐存在呢?美国有一项研究得出一个独特的结论:让大学生每天听10分钟的莫扎特,听上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智商就由110升到了119。再换了舞曲和现代的E大调作品让他们听,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出版界对此欢呼为“莫扎特效应”。殊不知,智商的提高是有时空限制的,把同样的试验在另一所大学再作一次,效果便不复存在了。
尽管如此,仍有偏执者认为,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音乐天生就是优秀而理想的音乐形式。媒体有报道称,奶牛听着莫扎特的曲子会多产奶,在维瓦尔第的乐曲声中,植物会朝着扬声器抽出枝条,云云。
慕尼黑的研究者采用科学方法来刨根寻底。他们用摇滚乐、巴洛克音乐和击锤的噪声对上巴伐利亚的牛群展开了长达6个星期的轮番轰炸,结果却发现,牛奶的产量一直十分稳定,并无波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牛没有音乐细胞,“对牛弹琴”之说果然不虚。如果说牛奶产量有异的话,那也是由于不同音乐对挤奶人产生了不同效果所致。造成产奶量不定的是人,而不是牛。 艺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