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的板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征)
1998年1月,澳大利亚北悉尼板球俱乐部的麦克吉尔得到了好消息,他被选入澳大利亚国家队参加与南非队的一场对抗赛,那是这位26岁的投手在国家队中的“处女表演”。
11月,麦克吉尔又被召人国家队,对手依旧是南非队,他要在比赛的第一局中担当投手。这一次麦克吉尔不再感到兴奋,反而有些犹疑:“我想努力去放松自己,但做不到,整个国家都注视你,希望你能带回胜利。然而,像国家对抗赛这种类型的高水平比赛过于频繁的话,那么板球就成了一项自我毁灭式的运动。”
自我毁灭?也许任何一项处于商业看好位置的体育运动都像是在自我毁灭的状态之中,它高速运转,比赛频繁——比如欧洲的足球赛和连绵不断的网球赛,但运动员一旦适应这种节奏就可能抛弃“自我毁灭”之类的想法。麦克吉尔也许是还不太适应商业化日渐严重的板球对抗赛,这类比赛会越来越多。
从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共有23场国家板球对抗赛进行,参加者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英格兰、南非、西印度群岛、津巴布韦、巴基斯坦、印度等,会有690个小时的电视转播,如果巴基斯坦与印度的系列对抗赛能在2月份安排的话,转播时间将更长。
这对昔日略显冷清的板球比赛来说可以算得上黄金时代的开始,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一天赛制”得到认可和推广——1970年,英格兰与澳大利亚进行了第一次“一天赛制”的比赛,比赛在一天中完成并产生结果,而以往的国家对抗赛要进行5天的比赛。
1982年,澳大利亚板球营销商利顿·泰勒建议“一天赛”应该被引入国家对抗赛中,他说,年轻的观众更喜欢单纯而浓缩的比赛。
事实上,板球运动员们也喜欢“一天赛”,因为5天的对抗赛对体力是个太大的考验,而“一天赛”能让选手们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状态。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电视商肯利·帕克购买该国国内板球赛事转播权未果,他一怒之下创办自己的“世界系列板球赛”,推广“一天赛”,收购澳大利亚板球明星,向各大电视网推销板球节目——这项贵族运动开始其商业化进程,有评论称,肯利·帕克将板球运动向前带动了25年。
板球虽略显冷门,但其商业前景并不黯淡——美国棒球大联盟每年都派一支明星队赴日本宣传、比赛,1998年11月,联盟官员在日本称:“棒球应该有更多的支持者,它可能是最后一项国内运动。”——体育商业化要求一个项目具备世界范围的关注与狂热,板球在这一点上比棒球有更大的优势。
板球有国际性大赛“骨灰杯”——这项赛事是由英格兰队与澳大利亚队对抗,利顿·泰勒称:“在过去20年中,骨灰杯没有什么精彩比赛,因为英格兰队的表现太糟糕了。”尽管如此,拥有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对板球的推广是件好事,如果印度与巴基斯坦能够形成类似的对抗,那么板球一下就拥有了南亚10亿人的市场。
种种迹象表明,板球将要走入市场。英国“第四频道电视”最近以1.68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英国板球比赛的转播权,为期4年,这一价格比上一份4年期的合同贵了将近1倍。6年前设立的网站www.cricket.org据称是英国访问率最高的站点,在世界所有站点中访问率为第3位,该站点的创办者西蒙·金是个板球迷,他说,“我们并非提升社团的站点,而是提升站点的社团。”无疑,他所说的社团是指板球。
独特的“骨灰杯”
在众多的板球比赛中,阿什(Ashes)系列赛并不是历史最悠久的赛事,1844年起,美国和加拿大就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国家队对抗比赛,阿什赛也并不是世界冠军的争夺,它只是英格兰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对抗赛,但经过116年的风雨之后,阿什赛成为板球比赛中最为著名的品牌,正如澳大利亚板球队队长马克·泰勒所说:“是世界板球中至高的荣耀。”他的队友威纳补充,“是世界上最好的系列赛。”Ashes正如其英文原义,应该被称作“骨灰赛”赛事奖杯应该叫作“骨灰杯”。1998年法国《队报》杂志曾撰文价绍世界体育赛事中的十大著名奖杯,“骨灰杯”名列其中。
1882年8月,澳大利亚队赴英国参加双方的第5次对抗赛,比赛以澳大利亚队获胜而结束,但一名27岁的队员谢利·温德肯肖在比赛中死亡。当时英国的《体育时报》评论说,“这是英国板球的记忆”。队员的遗体在英国火化,骨灰运回了澳大利亚。
第二年,英格兰队回访澳大利亚进行第6次对抗寒,一个23岁的英国贵族出任队长,他叫依凡·华尔特·费朗西丝·布朗日,他也许是个球技平常的队员,但却让整个澳大利亚感动,他说他的目的是来看一看谢利·温德肯肖的骨灰,澳大利亚人赠送给他一个黑红相间的骨灰盒和一个天鹅绒袋,这两样东西从1927年起被英国玛利力勃恩板球俱乐部收藏。
从1882年起,英格兰与澳大利亚的板球对抗开始以骨灰赛相称。尽管板球是一项绅士运动,尽管骨灰赛名称的由来中包含了体育精神,但这项对抗中从未缺少过敌意。
运动史学家比尔·曼德尔在其著作《人们所从事的运动》一书中称,板球是19世纪在澳大利亚扎下根的,因为这是殖民地唯一能与其统治者对抗的领域。
印巴的板球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敌对状况恐怕会使他们板球交往的中断延续至下个世纪,这两个国家都痴迷板球,但他们之间的战争使10亿板球迷看不到真正的对抗。1989年,印度的一支板球队访问巴基斯坦进行巡回比赛,随后两国再次就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争端,从那年起,两国的板球队就再也没有进行过互访。巴基斯坦取消了两支球队的访印计划,原因是印度Born-boy板球队的老板泰卡里宣称:巴基斯坦人一踏入印度领土就要被砍去双腿。泰卡里是个狂热的印度教徒,热爱希特勒。巴基斯坦人也立刻回应道,如果印度板球选手来巴基斯坦,他们也将被砍去双腿。
从那以后,印巴两国板球队的较量不得不移师第三国,比如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或加拿大,但在第三国举行的比赛很难吸引赞助商。孟加拉国提议在1999年2月举办南亚次大陆的板球比赛,这项提议还不知是否能变成现实,尽管人们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较量是在板球场上,而非在克什米尔。
什么是板球?
一种近似于棒球的运动,但历史要比棒球更为久远,很可能棒球是晨板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英国的殖民历史将板球带向世界。
历史将板球带向世界。
板球13世纪出现于英格兰,有“英国国球”之称,但其影响力不及苏格兰的高尔夫球。板球盛行于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因此有一定的“殖民地印记”香港回归前夕,英国人曾在香港大力推广板球运动,以期在那里留下一些英国文化的痕迹。
板球比赛是在一个长164.50米、宽132.50米的草坪上进行,球场对角线上中央各设一球门,球门间距20米,门由3根立柱和一根横柱构成。
球棒为木制,呈扁形。球用红色皮革制成,内塞软要芯,周长约23厘米,重156克至163克。每队11人上场,比赛时,守方的投手先得球投出,击球员挥棒击球,如果未击中,或击出界外,或击出的球被守方队员在空中接住并送回投方,即 为进攻失败,由进攻方再换击球手上场。当11名队员全部失败(出局)后,双方攻守互换,各方进攻一轮为一局,两局为一场比赛,得分方法为,击球员击出界内球后,立即跑向对方球门,在球未被防守队员送回到投球手手中时,击球员用手触对方球门1次即得1分,若在两个球门之间来回奔跑,则以触对方球门次数计算得分,得分多者为优胜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