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如何找到你的另一半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天时)

为了……聚会

北京玛瑞凯化妆品公司的张燕女士觉得浑身不自在,这算怎么回事啊?她端着盘子(盛着两块鸡肉、几片圆白菜和几口豆腐)绕着大厅,边走边吃,东张西望—“但我几乎一无所获!除了……”在张燕走第二圈的时候,一个皮夹克里面套西装、西装里面套毛衣的中老年男士迎了过来,以手中的菜盘了(里面盛的什么没看清)致意,“小姐,你什么条件啊?我成吗?”

张燕刚刚摆脱“皮夹克”。主持人就热情洋溢地宣布:“带起你们的假面,捧出真挚的心。”化妆舞会开始了。

大厅左右两边的自助餐台前的人流渐渐向大厅中心汇集,大厅入口处的鹊桥台前仍是人如潮涌,填单子,再将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对爱侣的憧憬用回形针别在大厅四周的墙线上,供与会者查阅。大厅正中,某歌手正在唱《失恋阵线联盟》。又有主持人不时抢过话筒,“抓紧时间!大家要抓紧时间啊。”

“于是大家都有了危机感……”有一对,刚刚在过道里结识的一对旋到舞厅正中,又有一对……张燕攥着面具僵在一边,“没人邀请我,我成了壁花……”旁边的一位黑衣女士可是“心中有数”,这位东城区一普通中学里的化学实验员在查看单子的时候撞见了“合适人选”,“他就住三里河,离我家还不远,儿子都18了,脾气看上去不错……”这位黑衣女士43了,丈夫早逝,身边一子,此时她手里握着一张名片,喜不自禁,“我打算回家给他打电话……”

又一支舞曲响起来。张燕站起身来,又坐下。这时候更多的人涌人舞池。“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孤单,自持,不过他们比我更迫不急待罢了。”

这是圣诞前23日梅地亚的舞会,金缘谷婚介婚庆公司组织的500个陌生单身男女的聚会。门票108元。

深度报道:如何找到你的另一半0

舞曲是婚恋游戏的前奏 

深度报道:如何找到你的另一半1 

“金缘谷之夜”使许多青年男女结成秦晋之好  

中介

如果说“圣诞舞会”是以浪漫为噱头的话,那么“科学择偶”则更有时代特色。

11月22日,北京丛馨婚姻咨询中心出了个“新闻”—“心理CT”首次应用于婚姻介绍。据讲,这项专利发明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能对非智力因素和情商进行测查和诊断,以此帮助单身朋友了解自我心理结构、个性心理,提供定量分析,协助寻找志同道合的爱侣……具体做法是—交160块钱、做566道判断题,得到一份心理报告。

牵线搭桥已经超越了东院碎嘴阿婆西街厨子媳妇的业余水平,现在有了更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北京100多家婚介中心、单身俱乐部之外,电视红娘、电脑征婚、约会热线、报纸征婚也纷纷打马上阵,比起班纳特夫人(《傲慢与偏见》中的母亲,处心积虑地找机会嫁女儿)别有用心的花园酒会更直截更有效率。

“对。我们的工作就是搞男女关系。”据有“京城第一红娘”之称的“金缘谷”婚庆公司副经理史康宁先生介绍,该公司5年来成效卓著,已促成6000多对孤男寡女,目前2.5万人在网的“金缘谷”仍在发展壮大之中,青岛已建分公司,“金缘谷”3字已注册商标。

“我们的红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我们的方法是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有人工推荐、资料查询、电脑红娘等等方式,保质保量(月提供3人)……电脑很有效率,比如你的条件是30岁以上大专学历,叭叭叭敲进去了,哗—出来一排名单,你就挑吧……”

史先生原来在党校教党史,年近40,事业有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有声有色。他在“金缘谷”的主要功绩是组织联谊活动创造浪漫情调,“春天,我们去郊游,住小木屋,野餐……配好了10男10女我们去潜水、划船……办舞会搞个‘送你一枝红玫瑰’的活动……有些人很矜持,我得带动气氛,提醒大家咱来的目的……难度?就是有些人定位不准陷入了误区,有些人条件太模糊不好确认,比如‘气质好’是个什么概念,‘是不是处女’也不好确认吧……”

史先生尽量忍着不笑,他大概认为他的工作应该是严肃的。怎能不严肃?隔壁的资料查询室鸦雀无声,单身朋友们(从19岁少女到80岁老翁)的形貌、资历、对爱情的渴望被简明扼要地归纳分类,以16开本的长片形式分装编号插在“1965年-1970年”或“1970年以后”的抽屉里—3698,女,1965年×月×日,1.63米,A型,大专,2000元/月,机关工作,爱好……理头查询,填约单,不苟言笑,情绪紧张,花钱干什么来了,这可不是玩笑。

比“金缘谷”一本正经的婚介服务更有趣闻的是国外以色列的阿姆拉姆媒人公司。据报,这家仅有30个雇员的小公司近一年来促成了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11000对男女的秦晋之好。这家公司“识别灵魂配偶”的诀窍是:灵敏的私人侦探配以会根据笔迹判断性格的心理专家。“为孤独的心寻找爱案”的同时,利润滚滚而来,近日,这家公司已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

电视是又一阵地。声形并茂又避免了见面的尴尬,家居生活的镜头既可展现日常形态又可窥见“经济状况”、“住房条件”,最好玩的是,男(女)主人公在列举了诸如“大专以上学历,未婚或离异不带子女,有三居三气住房,北京户口”等意向性颇强的择偶条件之后,总要来上一句—“随缘”。

越是成功的征婚节目越不像征婚,倒像游戏。比如说凤凰卫视台的《非常男女》。高怡平胡瓜一高一矮一男一女一胖一瘦一装傻一机灵的两主持人幽默掉了其间的尴尬,以按按钮的夸张形式“一见钟情”、“二见钟情”、“非常速配”游戏掉了形式本身的荒诞。男10女10坦然的笑容从容的对答找回了“面子”。中间穿插的“非常话题”和“专家意见”说说情侣吵架,谈谈性幻想,东拉西扯,有危险有分寸,还算好玩。只是,在最后,配对成功的男女双双上台互送玫瑰,真真假假的亲密让人猜疑—这1小时前行同陌路的10对男女在节目结束之后怎么说再见呢?

还有报纸。大胆自信的广州女艺员以玉照和闺怨占据晚报头版头条;羞怯的将身高体态简化为百来字挤人报纸中缝;求速成的把“个人条件”奉献给《精品购物指南》的分类广告……

技巧

如果你是个讲隐私的人,不喜欢那么大张旗鼓,自有婚恋专家耳畔细语。

“这是一个推销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驾驭的技巧。”被奉为“女学之神”的日本人樱井秀动以毕生之钻研推出力作《追女200招》。“让她欢笑18招”,“让她意乱情迷30法”,“让她一见钟情21计”,这本行销35万册的小书从“在什么场合适于挽起她的手”讲到“(针对女性的恋父情节)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不失时机地狠狠骂她”,据评价是“充满了不让女性说‘不’的聪明才智”—如何利用雨天(一般女性会把自己想象成雨中的小猫,风吹雨打中正需坚实的臂膀);如何利用远行引起她内心的纠葛,如何请她为自己选领带引起她无限遐思,如何利用秋千和夕阳的飘忽和坠落感……

“立即行动,得心应手,无往不利”,樱井的实践者如果碰上玛格丽特·康特的信奉者那才叫“较量”。这位42岁的美国沸罗里达的律师女士根据自己“捕捉”丈夫—一位国际税务专家—的心得,写了本创《纽约时报》排行榜纪录的畅销书—《猎婿秘笈》。《猎》书“充满了实用性的技巧”,因为玛格丽特的危机感(北美洲的婚龄女性比男性多800万)使她深深地认识到“恋爱是一件又热情又有计划的事”。《秘笈》的内容绝对超越了花园里小径上遗落的手帕,屏风后面露出的半只绣花鞋一类的幼稚把戏,它涉及从第一次约会到走向教堂的几乎全部细节,自我评估,认识男性,有针对性的性战略,从可能遇到倾心男子的12种场合到内衣的松紧度,从利用吊袜带和胸前钮扣的暖昧到“以嗔怨让他堕入情网”,这本95美元的小书被《33天找到丈夫》的作者温迪·斯特林激赏,“每读一页,就离你的如意郎君近一步”。

恋爱像是一件技术活,谈婚论嫁好像有了看成色讨价钱的意思……

商品

婚恋何以发生?生殖本能说,社会经济均衡说,弗洛伊德的“选择结婚是寻找父母的替代”之外,现在又有了罗伯特·温奇的“相辅相成”和大卫·克里米克的“对立吸引”原则。不管怎样,如今没谁再愿把“恋爱”单单看成是“感情的事说不明白”了。

有什么“说不明白的”?有人归纳了通则。比如地理接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社会阶层相当、智商持平云云。就连“性感”也被心理学家考证为“气味和身材比例综合而成的生物力量”。最最不留情面的要算格林·威尔森,他的研究表明:人类不是以别的,而是以“商品价值”择偶的,每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小算盘,包括外貌、才学、地位、财产、出身、修养什么的,人脑每天残酷地计算上千次。

威尔森是不是有点惊世骇俗?但我们满眼的征婚广告哪个不是从身高到收人物质得外在得令人啼笑皆非?

游戏

婚恋是什么?中介、技巧、商品……

早些年,一个叫艾伯克·柏尼的人把选择伴侣比作人间游戏,他从行为分析学的角度认定婚恋是幼年游戏的复杂化和延续,而伴侣是什么?—“是为了沉醉和回到童年,找到与我们演对手戏的人。”而所谓择偶不过是为童年期所设定的“人生剧本”寻找演员—如果你打小把自己设定为公主,那么你丈夫的标准就会是“王子”;而一个“牺牲者”追求的将会是“迫害者”……

柏尼的“游戏婚姻”批评实质上是指向“人类的逃避”,对生活真实的孤独和动荡的逃避。那么当这场“游戏”因为“技术”和“媒介”的参股变得愈来愈客观、精确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处躲藏?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