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明信片:1997纽约的空气很“中国”?

作者:娜斯

(文 / 娜斯)

纽约明信片:1997纽约的空气很“中国”?0

台湾现代诗有句曰:“今年台北的天空很希腊”,我一直还没领略到其中奥妙。不过这句名言颇有人喜欢套用,我现在也学会了,比如我也许可以说:1997纽约的空气很中国。看电影,华裔导演文有李安(《冰风暴》),武有吴宇森(《变脸》),一文一武,口碑都不错。香港电影有王家卫在纽约电影节上独占两片,大出风头。成龙动作片继续进攻美国,以真拳脚对付好莱坞的假模型。西方导演有好莱坞的典型商业惊险片《红色角落》惹起小小风波。演员方面,香港的杨紫琼挟成龙动作片女星之势出演007邦女郎,以90年代新女性为号召,成了好莱坞亚洲女星的新宠,加上张曼玉因在法国新锐导演的一部前卫电影中出演女主角,及香港电影的流行,在边缘影圈中愈来愈受注目,巩俐一部《风月》虽然没有太多的“说法”,然而电影促销广告中只见她是卖点的卖点,白灵因《红色角落》进入好莱坞……看杂志书籍,因为香港回归,各种专题文章一大堆,还有3种不同类型的中文小说出了英文版:李锐的《?山》,金庸的《鹿鼎记》(至今没时间看看那将是如何一种奇观),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被归到“惊险,犯罪”口,封底是美国最畅销惊险小说家斯蒂芬·金的评语“彻底的酷”……政治方面有江主席来访……经济上有亚洲危机震动了华尔街……

香港卖中国风衣饰的精品店“上海滩”,趁机进军纽约,则是时尚方面的一桩闲话。中国人在纽约开店,都是走薄利多销的路线,热火朝天的唐人街成了纽约旅游一景。香港商人邓永铿(David Tang)则仗着财大气粗,买下麦迪逊街一家高级店面,跟凯文·克莱恩本店隔街相望,又聘用纽约有名的公关公司为其做宣传,一时之间,上海滩代言人巩俐的典型“大红灯笼高高挂”式形象虽然不至于铺天盖地,也不时小露了几脸。千呼万唤,11月下旬开张,我见报上说,开张典礼由巩俐剪彩,经风水师傅算过时辰,要在下午6点18分进行,届时的活动还会有扮成红卫兵拿着小红书游行之类,第二天还有英国的华裔小提琴手Vennessa May临街音乐会。这位Vennessa May也颇是一位人物,拉的是古典音乐,却以当代性感的形象包装,此时正在纽约宣传其名曰《中国少女》的新CD,这回一反过去的暴露风,而是30年代式的刘海头,自然跟“上海滩”一拍即合。看了许多噱头,我自然也想看看热闹。一位漂亮、时髦的杭州女孩听了我的渲染,更是哭着喊着要去。然而,仔细一打听,行动太晚也,连有请柬的人都被通知说人数太多,取消邀请,我们连门都进不了,又如何凑热闹呢?终于没看见这麦迪逊街上所谓的中国意象大杂烩。我不知实际程序是否如报道所说,但是一个卖中国时尚的店,要有“大红灯笼”造型的巩俐,要有小红书,要有风水先生—后来见香港媒体上说,还有烧猪拜神,要有露着肚脐拉小提琴的“中国少女”,也是情理中事。这应该是典型的’97回归之年香港商人手笔下的中国吧。

时髦的杭州女孩还是先我而去观察了“上海滩”,回来后给我发E-email说,很失望!一点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富丽堂皇,中国人已经不懂得怎么做富丽堂皇!

前不久,我也终于去了一趟“上海滩”,店面设计和服装质量的确平平,不过是把那个类型化、表面化的中国搬到了昂贵的麦迪逊大道上而已,让住在周围的富婆阔太们有个新玩意。店员一色的黑衣黑裤中山领,倒还没见长袍马褂,瓜皮帽倒是不少,对襟大袄自然也必备无疑,墙上怀旧照片,有不知来历的全家福,也有小平同志。

我对“上海滩”没有什么意见。我有疑问的是,中国必须是某一种样子,否则就好像不是中国。在国内,这叫“民族化”,在国外,这叫“中国风”。可是我总想问一问,为什么中国必得是某种样子?谁下的定义?

1997年底,还有一件反映中国的文化活动,即纽约现代艺术馆放映一些来自中国的纪录片我因时间关系,不能场场都看,但是主要的一些东西都看到了。我觉得这是我在美国看到的最好的一次中国呈现。倒不是它面面俱到,因为它们反映的生活层面很窄,北京的流浪艺术家,校园里的大学生,等等。但是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听到了些不加修饰的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在中国主流媒体之外,也在西方媒体之外。它与中国以前的纪录片风格不同,主要采取采访形式,抛弃了抒情哲理式的“晓康体”(有一部仍是此种风格的夹杂其间,极端不协调,非常令人好笑),而是由纪录片的对象自己发言。它对西方人的意义则是,这是一种民间的声音,既无法归人官方话语,也无法用西方人的那一套来归纳。我对许多西方拍中国的纪录片像对“晓康体”一样烦,因为它们也总是要纳人某种类型化的政治话语。而这次在现代艺术馆看的影片,其中很多声音你很难用一种框框来套,对两方面的东西都是一种解构。比如“我毕业了”,这里而学生说的话,你很难用爱国或不爱国,政治上反动或不反动,崇拜西方或反感西方等等固定的语句来定义,影片的制作者也没有因循这种框框去操作(当然这里面仍有它的操作,比如对男生与女生的塑造,然而它已是另一层面的话题)。这在国内也许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西方观众而言,应该是一种“再教育”,很有必要。这里的观众一般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艺术电影,就是西方人角度的纪录片。这两种东西里,都有很大的观念成分,对于生活原生态的东西少有呈现,像此次这种纪录片的东西,在西方很少见到,所以更难得。

电视的发展,取代了纪录片的许多功效。西方的纪录片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也把自己搞得越来越脱离社会。跟大众更有关联的东西则是电视报道。这也是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中国的纪录电影如何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上海滩”本来是一个时尚话题,不知怎么扯到中国人的认同与身证之类上头来了。赶快打住。1997,中国之内的中国热闹依旧,中国之外的中国也喧哗非凡。众声喧哗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是这么多人的中国,无论在中国之内,还是在中国之外,都已产生了纷繁的形态,一家之言绝无以囊括。 上海滩香港巩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