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黑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崔嵬)

炎热的黑暗0

住在北京市海淀区挂甲屯北门楼30号的朱益宇坐在36℃的黑暗中,汗水在纵横流淌。在他四周,大小电器一律停止了运转。他正为怎样度过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季而忧心忡忡:7月刚刚开了个头,长时段的断电已经有过两回。

和呼家楼北街13号的百十来户居民相比,朱益宇的遭遇已算幸运。这幢14层的居民楼自入夏以来,断电的频率随着气温一致地升高,终于发展到最长的通电时段不超过半个小时的状态。先前还仅是照明电路断电,后来干脆连电梯也停了。

黑暗和炎热将人们驱赶出自家的房屋,或在楼下看四周灯火明灭或走进附近的商场。消遣方式的转变并不能带走因频繁断电引发的怨言和烦恼。在北京市政府早已作出不再拉闸限电的承诺的条件下,人们很容易想到断电的原因在于楼房的线路。电话打到房管所,得到的回答是“等待”:电工都被派出去抢修线路了,断电的地方远不止一处。

对于今年夏天频繁而普遍的断电,北京市供电局的一位发言人宣称:7月以来,全市用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因而造成过细过窄的旧线路不能承受,刀闸跳断。撇开那无法统计的内部线路断电不谈,仅在7月8日到15日这数天当中,北京就发生由于线路逐级过载而造成的外部断电1200多起。

由于断电而引发的抱怨大部分指向了房管部门。人们普遍认为老旧民居的内线未能及时改造增容是引发断电的原因。“不交电费”、“不交房租”作为居民表达愤怒的方式和试图解决问题的压力手段,已在口头流行。的确,许多处旧楼房的线路负载量的设计标准是5瓦/m2-10瓦/m2,时至今日,理应增至25瓦/m2。增容是一件并不非常复杂的事,关键是须有人为此付费。

在房管部门、房主、住户为各自应付出多少比例的增容费各执一词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房屋的增容问题得到了解决,只不过和人们争相购买空调相比,问题解决得缓慢一些。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使得不少商家的空调器脱销,据报载,蓝岛商厦某一日就卖出空调150多台。高温状况已使某些家庭购置了两台甚至3台空调。在频繁断电的情况下,要求居民节制使用空调已成为共识,于是就有了要求安装空调的住户付出远超过一台空调价格的安装费之议。据说,安装费的付出前几年也曾在上海和广州等城市被要求,但到最后终于不了了之。

事实是,即使几年前的房屋设计者们,也无法预料今天居民会拥有如此之多的电器。和道路需要不断拓宽一样,线路的增容等措施也非一劳永逸。就按最新的25瓦/m2来计算,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能容纳总功率为1500瓦的用电器,这意味着你可以购进一台普通的分体空调和一台微波炉,假如你有两台空调同时运转,最好不要再把电视机打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如此这般地操心,他们关心的仅是有没有足够的付帐钞票。空调,这个70年代的珍稀物80年代的奢侈品,在90年代就像雨林中的菌类生物附着乔木一样长在钢筋水泥的楼房躯体上。在上海和南京,拥有空调的家庭早已超过了半数,人们已将它作为度过炎热的依赖,他们已经不能忍受走出居室的高温,而这高温其实也有他自家空调排风扇的一份功劳。

生活中悖论比比皆是:人们为了追求速度将汽车开上了道路而习惯了交通阻塞;也许为了享受凉爽打开空调器,也要习惯于掉闸停电。因为需求与实际之间总是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对于这样的麻烦,人们总是倾向于用外力解决,道路一再地被拓宽,线路也会被不断地增容、但“发展”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也有人提出过人类应节制一下欲望,却很难以此要求以追求幸福为目标的公众。

研究城市化的学者曾津津乐道于一个叫“集聚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人群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共享的方便和效率。比如达到一定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城市才会有集中供暖,这当然强于家家户户烧炉子百倍,也节约了能源。从取暖转到纳凉,集中供暖自然对应中央空调系统了。但北京市供电局的有关人士认为,中央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尚有待时日:在这个城市中并非每一户居民都愿意为享受凉爽而付出过高的代价,他们可能和有能力支付的人同住一栋楼。

纯粹由自然力给人们造成的麻烦在技术发达的社会大多可以迎刃而解,顽固一点的麻烦总有人类活动的社会背景。以异质性著称的城市文明中包含着无数迥异的利益、目标和想法。空调与用电环境构成的矛盾,恐怕目前一时难以缓解。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能不能试着在公共空间中来追求个人利益?有时,要是大家都选择功率小一些的空调,或者在使用时尽量减少其他用电量,也许能使大家都免受炎热的黑暗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