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过后谈高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程然:国家计生委宣教中心
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原本不是一个很笨的人,笨到用人家上大学的时间都去重复做一件事:高考。但遗憾的是,我偏偏这样做了。我的中学同学早已按部就班地上学、毕业、工作、恋爱甚至结婚生子了,而我却一个人默默走着,把人家的经历给无限地稀释、无限抻长——曾4年高考,又上了4年大学。
头一年高考是因为我错选了理科,分班不久就尝到了苦头,着急上火;到3月份时,一个辅导我物理的老师——也是我爸的同学,对我爸哎声叹气:“这个孩子……怎么就……哎……”我听到后心里特难受,就像一个病人听到自己被宣判:晚期!后悔自己平时不注意锻炼、营养或防治,但毕竟晚了。那年高考,我就囫囵吞枣地混过去了,我们班考走了10个,参加工作的有3个。
第二年换了文科,但6分之差使我和“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失之交臂。这次我们高中班参加补习的同学考走了15位,有两位结婚。
两次落榜给我的教训就是做一个踏实的人,对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半点轻视和投机之心。这第三年(1992年)是我最为艰苦的一年,未来是那样渺茫,身边的朋友都往前走,只有我还留在原地。大家春节都要和老同学串联,我离开父母躲进山里的亲戚家,谁也不见,谁也不听,就当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7月7号,当我第三次坐上父母单位送考生的专车时,有家长把我指给他们的孩子,窃窃有声,我知道自己是考学的反面典型,我装做什么也没看见。而这一年,父母也不再送我上车。
7月28日,高考揭榜,成绩很理想。但是这一次,非常意外,我被两所艺术院校同时拒之门外。我无能为力,我还看到了把我挤出门外的那个学生在《太原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高考原来如此容易》。妈妈病倒了,她有两个月没和我讲话。爸爸替我张罗上山西大学外语系的大专班。我拒绝了这次机会。因为我不想去,我有一种宿命感,我感觉自己终究会上我想上的学校,做我想做的事情,只是不知道这样漫长,这样艰难。
第四次高考,我们原来高中班留下补习的同学几乎全部考上,这一年,我同时拿到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和戏曲学院3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捧着暗红色的通知书,我像个孤儿一样忘情痛哭。我在那一瞬间,深刻地理解了疯子范进。
王鹏:北大附中学生
这一切好像再正常不过
今年高考3天,没有下雨,这是最不同于往年的。往年高考总要下雨,也不知道老天爷是在渲染悲壮的气氛——所谓“黑色7月7日”,还是让学生凉快一下,放松一下。可能各人会有各人的感受吧。我觉得一切正常,从小学考到初中,从初中考到高中,自然还要有这一关。考试已经考惯了,再热不就那么两天多嘛。而且天热也是一种考验,你以后工作也不可能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其实最热的不是我们,他们说我们是在考场内考,许多家长正在考场外“考”——被太阳烤。
一次考试不太合适,因为人难免会有失误,而这一失误就可能很难弥补。人可能有许多选择,许多条路可走,但大学毕竟是非常重要的。好大学与一般大学大不相同,上不上大学相差就更远。当然,所有的同学都想上大学,肯定得有一个关卡,得卡掉一部分。我觉得考试算一部分,老师推荐、平时考评算一部分,可能可以更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听说有的地方有改革有试验,我不太清楚,反正试一试,能不能改得更公正,即便慢一些,对学生总是有好处的。
专为考试而教育,而学习,当然不对,这好像反过来了。我们最后一年整个是在买书、买卷子、看书、考试,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觉得谁要是心理承受能力低点,非精神崩溃了不可。我们学校可能算情况好的,好多学校可能从高二,从高一就开始了。平时加班加点,休息日和假期继续上课,自己请个家教等等,这好像再正常不过,已经没有谁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另外一点是在考前报志愿,这太磨炼人的心灵了,你可能从山顶掉到山脚,你得准备着。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北京考生太多了吧。
张敏霞:湖北省黄石二中教师
高考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有一件肯定是公平的,这就是高考。高考面前人人平等,投档按分数取110%的比例,大学来招生,也只能以分数作为取舍的标准。而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公正的,因为只要试题越出越高明,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就可以考出一个学生的基本水平来。同时,换其他任何一种方式来衡量都可能有水份,有人为的因素,只有分数是摆在那儿,大家都看得见的。
为了高考而学习、复习,会使学校和学生都搞得很紧张,但竞争原本就很激烈,接受大学教育是谁都想获得的机会,必然要以某种形式来选拔,大家必然要为这种选拔来做准备。社会上人们也要为这个那个竞争,大家也都是用足了劲儿的,有时候倒还不如孩子们明确是为了什么而争。高考复习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当然不应该是全部,但作为学习,使一个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中学所学知识,并且培养学习方法和技巧,这对以后是有益无害的。我们学校的学生竞争意识很强,学习是不用督促的,大家时间都花得不少,谁的方法好,效率高,领悟能力强,谁的成绩就更突出一些,而且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其他方面的领悟能力、掌握能力也是较好的。“为高考而上学”当然不能说好,但它并不排斥学生去掌握更好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也是为走上社会打基础。
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高考压力,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又不能提供完善、配套的教学方式和动力机制,对学生是没有好处的。华中师大一附中试行了“素质学分制”,高考成绩只占总学分的不足50%,把学生真正从“为高考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是一项很大的改革。但像华师一附中的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等都是全省最好的,校长又很有魄力——所以有的学校可做的事情,有的学校就无法做到。
藏铁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既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又要改革高考制度
从目前的条件来看,高考仍然是最合理的形式,它为学生提供一种公平的竞争,尤其是在认知领域。我们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命题,这些题目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我国有1300年的科举历史,高考制度从1952年到现在,除开“文革”也有近40年的历史,考试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不仅是学生,它还牵动了家长、老师、政府、媒体,直到考生的亲朋好友,变成一种社会行动。它的严肃性和严格性都不容置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发挥作用。
对高考有种种说法,比如说“高分低能”。但低能会高分吗?从统计数字上说,高分学生比低分学生能力要强,重点大学学生比一般大学学生要强。当然只要是考试,就会有弱点被利用,最突出的就是应试教育。它以考试为唯一目标来进行教育和训练,实质上是钻了考试的空子。最近两年,有人说高考题和平时练习题没有什么关系,摸不着辫子,这是高考题的优点所在,它告诉你要得高分,应该培养能力,而不是一遍遍做题。现在的考卷有人戏称为“哈达卷”(因为题量大,卷子展开长得像藏族哈达),考得范围大,要求考生能力强,反应快,当然有利有弊,比如有的学生在大二时回头做题竟然做不完。但考试技术上的局限性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它不是应试教育的根源所在。
扭转高考应试教育的关键是既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同时又要改革高考制度。我国的考试改革都是以高考改革来带动的。从1982、1983年开始,扩大高校自主权,出现国家计划招生、定向招生、委培和自费等形式,使一些地方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支持高教,培养人才。第二个改革——并轨——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是政策层面的改革规律,在技术层面上有试题的标准化,减小了误差和人为因素;今年在几个省份还试行了标准分计分制,使计分更科学更标准;试题以考察知识为基础更侧重考能力,等等。我分析美、英、日、韩4国几十年来的考试制度改革,大体上有4条:一是由分散向集中过渡,二是由一次考试向多次考试过渡,三是趋向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四是由考察知识向考察能力过渡。和我国比,除第一条殊途而同归外,后面三条基本一致。
我认为高考有多种模式值得研究,如两次考试制,由一般大学和重点大学各命一套题,学生可选择参加;如学校集团式命题制,可由相关的高校(如经济类、农林类)联合命题,学生有选择余地,对基础学科教育也会有很大改善;再比如9科主课,学生可选4—6科参加考试,而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科目做为录取标准。种种模式要针对实际情况来实行,我认为要符合3个标准:考虑到国家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考虑到适合个人的发展;考虑到尽量缩小考生由于条件限制而造成的差异,尽可能保持公正。
郄文亭:北京铁路局干部
不能“一纸定音”
作为一个高考生家长,对高考深有感触,我想提两点看法:
一是6年的初、高中成绩,一生前途,只靠一纸定音(定终生)。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高考(11个小时)给学生及家长造成多大精神压力,几句话是难以说清楚的。一句话:弊大于利。二是高考填报志愿,第一批院校的第一志愿若录取不上,就下滑到千丈深的一般院校。对于一个高材生来讲,他(她)无论如何是想不通的(是个重大精神打击),也是不合理的。第一批志愿(重点院校):填报志愿要求第一、二、三志愿拉开档次,不拉开就不能录取,拉开则就是强迫学生服从,填报比第一志愿差一大块的学校,考生当然不愿这么做。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爱好,填报第一志愿不录取,第二志愿大学跟在后面决定是否录取,第三志愿也同样。不管怎么讲,重点院校内(也就是第一志愿才能录取,第二、第三不能录取)只给高材生一次录取机会,这样重大的事情,对于一个人(一个学生)来讲太残酷了。
我讲的是自己的感受,说到底,有些制度是要改革的,我们国家的政策一定要有强大的生命力。 升学考试大学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