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高科技:勇敢者的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高昱)
太空豪赌开局
当4月29日两位亿万富翁提出建造由840颗卫星组成的“太空互联网络”计划时,人们还习惯地把这一有史以来最为大胆的卫星计划称为“空中楼阁”。如今,准备工作已经在循序渐进地展开。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日前和蜂窝电话的先驱克雷格·麦考一起同波音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90亿美元的合同,波音公司领导的Teledesic工业小组将负责在2000—2002年发射840颗低轨卫星,而目前在太空中运行的全部商用卫星仅有150颗。
这是迄今为止通讯卫星投入资金最大的一项合同,其目的在于促使全球“个人”卫星通讯时代更快地到来。“在这个时代,”麦考在一份声明中说,“无论是在印尼遥远的小岛上,在中国内陆腹地,还是在一千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印度小村子里,人们都可以像彼特·阿内特一样随时拿起电话,与邻村的朋友或是远在美国新泽西的亲戚聊天。那些对速度有癖好的人也能够以每秒28兆字节的速度从Internet上拷下多媒体数据,其速度比拨号进入互联网的电话通讯快1000倍。”
彼特·阿内特是CNN的一名战地记者。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正当巴格达不断受到攻击时,阿内特通过一台便携式卫星电话发回的报道使他声名鹊起。但是,他的卫星电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还必须单独配备一个与伞一样大小的卫星天线才能传送信号,因此使用起来代价不菲。而据波音公司预测,Teledesic系统建成后每月收费标准将只有20美元左右。
尽管到目前为止,两位先驱者在Teledesic计划的投资总共不到1亿美元,波音公司仍然抢先与他们站在了一起。据波音公司透露,世界上有六七家知名航空航天公司也都对这项合同表示了兴趣。“风险确实很大,”波音公司发言人说,“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制造与发射技术的日趋成熟,商用卫星服务的前景广阔,就像我们相信比尔和克雷格的非凡胆略和眼光一样。”
这次,新传奇的主角已经是克雷格·麦考。据《福布斯》杂志估计,46岁的麦考身家也有35.6亿美元。Teledesic已是他的第三次创业。1969年,不足20岁的麦考接掌父亲创办的一家有线电视台,他眼见此业竞争日渐激烈,迟早会被大财团垄断,于是毅然出售父业,创办一家传呼机服务公司。赚了大钱后,麦考又卖掉了传呼机公司,开始实现他更宏大的目标——建立一个覆盖全美的移动电话网络。
作为移动电话这一崭新通讯技术产业的先驱者,麦考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危险。麦考移动电话公司一度负债累累,不少电信业人士认为麦考的最终下场只有一个——破产。但麦考始终坚信自己的眼光。10多年后,移动电话果然取代传呼机成为主要的个人移动通讯工具。1994年,麦考新建立和收购的移动电话网络已覆盖美国1亿人口。
就在那时,麦考又把公司以115亿美元的价码卖给了AT&T。“我是个爱冒风险的经理,”他解释道,“而且我知道唯有先驱者才能赚大钱,尤其是在信息通讯这样的高科技产业。”
麦考把目光投向了头顶这片浩瀚的太空。按照他的构思,未来最便捷的通讯方法,是利用低轨道的人造卫星。低轨卫星的好处是距地球表面近,传递信息快,信号损失小,但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信号的覆盖范围远比高轨卫星小。要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空通讯网络,需要发射至少840颗这样的低轨卫星,每颗重约2860磅,造价2000万美元,用于天线、电话、交换台以及其他设备的投资又将两倍于卫星的投资。而最大的风险还是这种通讯方式,是全新的概念。有多少人会使用,愿意花多少钱使用,一切都还只是预测。
如同当年麦考进军移动电话一样,许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Teledesic,但盖茨却与麦考一拍即合,他甚至还给Teledesic的人投资了1000万美元。“麦考是个非凡人物,他的思想永远走在人前。”
事实上,与其说比尔·盖茨和波音公司信任克雷格·麦考的远见卓识。不如说他们抵挡不住商业卫星通讯产业的广阔前景的诱惑。据美国《商业周刊》最近报道,今后几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
面对庞大的未来商机,没有人愿意当乐观其成的看客,一场足以媲美19世纪淘金热的世纪豪赌已经迅速开局,无论是来自通讯、信息、航空、传播与娱乐业的知名巨子,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创业新锐,都争相投入这场太空赌局。在Teledesic公布后不久,摩托罗拉公司也计划发射66颗他们研制的“铱”低轨卫星,以卫星接力传送信号的方式,提供一个电话、一个号码、全球通行的Iridium系统卫星电话服务。休斯公司则将斥资30亿美元,用8颗巨大的HS702型卫星在2000年前建成名为“空间之路(Spaceway)”的全球宽带系统。此外,拟议中的全球性卫星通讯系统还包括拥有48颗卫星的Globalstar和拥有12颗卫星的Odessey系统。据最新一期《远东经济评论》估计:今后5年内,全球将发射1000颗商用卫星用于移动通讯、直播卫星电视和空间传输国际互联网络,全部费用超过500亿美元。
这是场资金与技术同样高度密集的高风险竞赛,所有的参赛者都面临重重挑战:包括软硬件在内,复杂的卫星技术难如登天。资金如何募集,也是每个角逐者的第一道考题。“信息化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花旗银行前董事长沃尔特·里斯顿认为,更多地方的更多人希望得到世界级的商品和服务,这为众多公司开辟了新市场,高技术,尤其是最热门的信息通讯技术与航空航天技术的联姻,再一次成为推动需求高涨的力量。“世上只有持久的生意,没有持久的暴利。要想一本万利,必须抓住这个一掷千金的机会。”里斯顿用他的生意经给投资家的冒险下出了最贴切的注解。
“他们创业,我们发财”
并不是所有的高科技项目都有如此大手笔的末雨绸缪,“我们宁愿资助那些像当初的比尔·盖茨一样有才华、但又得白手起家的年轻人。”今年5月,道尔顿·汤普森在中国之行结束前对记者说,“在他盖起自己的‘微软大厦’的时候,我们也获得了足够的回报。”
1969年,当投资家们还把目光盯在房地产价目表和华尔街股票上时,汤普森和他的密友C·帕斯在加州成立了一家专门面向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投资公司。当时年仅27岁的汤普森已在华尔街上小有名气,其关于电子产业的分析文章频频见诸《MorganStanley》周刊。因此,尽管许多人并不理解他的改弦更张,汤普森仍然很快筹集了20万美元资金。
汤普森和帕斯把钱平均分作5份,投给了硅谷里他们早已看好的5家初创高技术公司,然后马不停蹄地帮助这些公司制定技术开发和业务发展计划,联系市场营销商。两年后,两家公司宣布破产,8万美元化为乌有。让他们稍感欣慰的是,另外3家总算先后顺利上市。又过了8个月,一直忐忑不安的两位投资冒险家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3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分别上涨了90%、735%和2664%。汤普森和帕斯马上把手里的股票全部抛出,除去全部本金,他们净赚110万美元。
“当年的投资实在太大胆了。”汤普森回忆起28年前的往事,仍然心有余悸,当然还有一丝掩饰不住的自豪,“只是看到一些技术发明很有市场前景,却没有资金开发出来,我们便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首战告捷后,更多的资金聚集到了汤普森和帕斯的手里,生意也越做越大,到1995年,汤普森公司的年投资额已达6000多万美元。而目前在美国,类似的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已有近5000家,它们或者由大公司投资成立,或者向养老基金、退休金等社会福利基金经营机构筹集资金,也接受个人投资。投资面涉及计算机、网络工程、航空技术、信息通讯、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这些公司的投资对象当然并不真正只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也大多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一待企业成长起来,投资商们便推其上市或转手卖出,一次投资即告结束。据1996年美国《FederalReserveStudy》透露,1995—1996财政年度全美各风险投资公司的基金额已达400亿美元,1995年全年投资额超过38.6亿美元,清盘回报额74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50%,预计1996年到期的回报额将可达到90—100亿美元。
当然,失败仍然无法避免。对此,投资商们并不介意。“硅谷里每年都有上千家公司倒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商业角度,高科技市场更像一只莫测高深的手,尤其在大家都想着靠它发财的时候。”由IDG公司设立的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业务主管林栋梁先生告诉记者:“对同时投资的几个项目,我们总是认真估算在创业管理技术开发、批量生产和市场营销上失败的风险。因此,任何一个项目失败带来的损失都是有限的。投资10个项目有3个颗粒无收非常正常,但若有另外3个获得5—10倍的回报,我们就赚到了足够的钱。”
“有些投资项目是‘Better,faster,cheager’(更好,更快,更便宜)可以‘多快好省’地取得较好的回报,”林栋梁先生进一步解释,另一类则被称为“Bravenewworld”(勇敢的新世界),市场前景可能非常巨大,但不确定因素又很多,“什么也看不清楚的时候,就看你直觉和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