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算外汇储备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曹海丽)
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两年增长之快,数额之大,令世界瞩目。1994年比上年增长143.5%,1995年增长42.6%,今年上半年势头虽有减弱,但仍增加了130个亿,到6月底达到866亿美元,预计年底将达900—1000亿美元。
外汇储备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转状态和总体水平。但是人们对中国外汇储备两年多的快速增长,是否合时、合适,表现了相当的关注。
1994—1996年增长650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是1994年以后的事情。
1994年初,中国外汇储备仅212亿美元,在这之前,外汇数量和增幅均不大。“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是国力增强的表现。”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王大用如此评价。
其背景是,1993年底,中国政府推出系列改革方案。1994年初,包括汇率并轨、银行结售汇制度、稳定汇率、外汇和外贸体制改革在内的几大方案同时推出,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牌价汇率由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贬值为8.7元人民币,贬值40%,大大刺激了出口。在同时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中,给予工贸企业进出口权,外贸企业自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出口。另一方面,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部分进口,使得1994、1995两年连续出现外贸顺差,1994年为72.9亿美元,1995年继续增加,达166.9亿美元。1996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贸易逆差,但在6月份实现顺差8.8亿美元。
其次是外资流入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出,这两年每年利用外资都达400亿美元左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1995年,对华直接投资达377亿美元,约比上年增长11.7%以上。虽然全国新批外商投资项目有所减少,但协议外资金额有所上升。截至去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354亿美元。1996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97.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18%。
此外,199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外汇市场,新的外汇管理体制——结售汇制取代过去的留成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外汇,从而也促进了外汇储备的较大幅度增长。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地突破历史最高点。
储备结构不尽理想
中国外汇储备在继续增长,但其组成结构却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外贸形势不容乐观。这种端倪在1995年便显现出来:出口增长不稳定,增长幅度逐月下降,这一趋势与中国外贸多年来出口逐月加速,下半年出口远大于上半年出口的趋势正好相反;同时,外贸顺差逐月减少,12月当月甚至出现12亿美元的逆差。1996年上半年,逆差连续出现在1至5月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上,只是到了6月份才“阴转多云”,实现8.8亿美元的顺差,整个上半年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8.2%,进口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6%,贸易顺差减少了112亿美元。
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出口下滑的原因,一是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如企业出口退税率下调,出口欠退税等,另外,前8年本币贬值较大,造成出口急剧增加,现在这一促进出口的因素正在消失;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较慢,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不高;三是外贸企业没有完全适应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四是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影响较大;五是部分大宗商品受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出口减少。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产品在结构上不占优势,机电出口产品70%来自加工贸易,看起来规模很大,实际增值率却不高。而一些出口优势产品如轻纺品,则面临着其他地区成本降低的压力,使出口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我国在合理调配资源,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方面仍处于劣势。由于出口产品实际增值率低,对国内相关工业的带动力就较小。在国际贸易中,真正体现一国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是出口的质量。发达国家通过大量出口成熟的机电和高技术产品赚取外汇,从而维持国家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其外汇储备含金量便相应增大,日本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反观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并不高,造成贸易波动性较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降低成本,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贸易顺差的减少突出了外资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1996年上半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虽比去年同期下降10.67%,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20.18%。对外资流入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其稳定性和外资对经济结构的促进作用上。决定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国际市场的风云突变,使人们对外资抽资、逃资的可能表现出忧虑,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波动、振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秦池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外资主要是长期资本,短期资本如购买债券、股票,流入并不很多,而且国家也采取一定的监测手段,以限制过多的投机短期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外资投资方向有所改变,正在逐步向基础设施如交通和能源以及高科技产业倾斜。这些长期资本的流入对调整和改善中国经济结构有利,使用得当,可以带动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
秦池江认为至少20年内中国资本市场仍会短缺,不会有过多的剩余资本输出。因此利用外资的政策在二三十年内不会改变。事实上,在“九五”计划纲要里,国家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九五期间,要继续吸引外商投资。
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
在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或者平衡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外汇供给,使人民币产生了升值的压力,同时对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外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的外汇供给,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供大于求。但是中国外汇供大于求,是在中国经济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高利率、高汇率下产生的结果,而非完全的市场行为,有时甚至是政府行为起更大的作用。比如利率的确定,虽然今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降低了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利率,但比之美国银行的利率仍是高得多。因此,银根虽有所放松,但并未对外资流入带来特别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中国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汇率方面的泡沫经济,因为里面含有一定数量的短期投机、套利、套汇资本,但在客观效果上造成了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下滑,现在维持在平衡状态,国内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呼声很高。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同样的方法也多次用过,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有人提出让汇率波动更大点,稳定在使进出口保持平衡的汇率水平上,是不是更好?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王大用指出:改革后的第一位政策目标是保证改革成功,就保证外汇交易市场的稳定而言,重要的手段和标志是汇率稳定。
汇率稳定的代价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800亿人民币基础货币,来继续买进一部分外汇,以阻止汇率过快升值。毋庸回避的是,这给通货膨胀带来不小的压力。外汇储备增多,使国内资源消耗相应增多,部分市场价格如土地、建筑材料等提高;从金融角度来说,投放出去的货币变成购买力,对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和消费需求产生刺激作用,构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央行因此采取了对冲操作的对策,通过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来冲消央行在收购外汇时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则对商业银行向企业的信贷,采取适度从紧政策。对冲操作缓解了通胀压力,但由于是靠收紧对国内的信贷来冲抵由外汇储备增加的货币供应,这些货币经过外贸收购活动,实际上是给了生产出口产品的工业企业,主要是外贸企业,而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则有资金紧张之压力,这一矛盾可以说是外汇储备增长所带来的主要副效应。
现在的外汇储备不算很多
由此,人们要问:这么多外汇储备用来做什么?
首先是还本付息,中国1000多亿的外债每年还本付息额是100多亿。这似乎是个矛盾现象,一方面大量借外债,一方面又大量储备外汇,很不经济。
“这是有区别的”,秦池江说。外汇储备也是一种国际金融资产,可以用来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市场资本买卖,用于增值、保本、流通等,借用外债则不单是钱,也包括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等,不完全是现汇可以解决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外汇多了,就不必多用外资。
在现阶段,中国的外汇储备更多地体现抗震的功能。13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的投资收益回报按15%计算,就得200多亿美元。出口产品的脆弱性很容易受世界经济的变化而产生大的波动。
外汇大部分集中在中央银行、外企手里有一些、国内企业没有的外汇储备结构,要求一旦出现进口大于出口,能从中央银行这个大蓄水池里排“水”。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同样是一个教训,为防止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有必要储备相当的外汇。此外,香港回归有可能产生的港币大波动,改革理顺关系,都需要外汇储备作为后盾。
对中国来说,外汇储备增长不单纯是经济需要,所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不久前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比较宽裕,但并不太多。
但秦池江认为,“最好是听其自然,保持汇率稳定,该退税的退税,该生产的生产,没有必要采取行政手段干预,也不要施加压力。” 外汇交易市场宏观经济外汇储备汇率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