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见与争鸣:抽薪止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吴捷文)
一年多前,原贵州省委书记夫人、省政协常委、贵州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阎健宏因收受巨额贿赂而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此案当时轰动全国。
1993年9月,阎案正在审理期间,47岁的原省财政厅副厅长向明序走马接任,其集该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3职于一身,大权独揽。上任伊始,向明序不仅推行改革,开拓业务,而且对种种别有用心的诱惑也颇有戒备,谨慎地把握着政策的界限。然而好景难长,仅过一年,向明序就开始嫖娼受贿,走上犯罪之路。如此迅速地重蹈覆辙,其因究竟何在?
“反腐倡廉”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四个字,多种媒体多有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报道。这固然能说明举国上下对此项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也反映出腐败问题确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与腐败现象的斗争,无论其声势或规模,现在都不可谓不大。但效果与期望之间,似乎总有很大的距离。这里的酒楼、饭馆清静了一些,那里的保龄球、钓鱼塘又热闹了起来;今天刚要解决红包礼金问题,明天违章收费问题又冒了出来。真有点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感觉。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有些官员和部门,对于人民的呼声和中央的禁令,居然可以置之不理。限制公车私用的问题,不知已喊了多少年,但每到清明扫墓、新生入学这样的时候,看着辆辆相接的小车,有谁相信这都是私车呢?不许向农民打白条,更远不止三令五申了,但依然有人我行我素用一堆纸条来换取农民的辛勤劳动所得。诸如此类,不一而举。面对这些久禁不止的腐败现象,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作些反省?
成语中有“抽薪止沸”一词,它常常与“扬汤止沸”相对使用,讲的都是解决矛盾的方法问题。水浇开了,为使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有两种解决方法供人选择:一是抽出锅下的薪火;一是把锅里沸水舀起后再倒回去,不断重复。在理论上对这两种方法作出选择是极其容易的。“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这是古人常用之语。汉代著名文学家枚乘在上给吴王的谏书中讲得更为形象:“欲汤之仓,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他们都是想要强调,谋求问题的解决,必须动其根本。只有从根本处入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其至徒劳无功。
就事论事,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扬汤止沸。这种方法能在短时期内造出一定的声势,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不变,条件依旧,即使杀一批、关一批、撤一批,后继者仍有可能再陷泥淖。向明序的案例并不是孤立的。北京的杨立宇、赵东祥也都是在原北钢首脑管志诚被处决之后被分别提拔到总经理助理和副总经理的位置上去的。然而时不过两月,两人就置前车于不顾,联手作案,索贿受贿之额达到了七位数。这种现象给我们所留下的,恐怕不仅仅是一个“用人不当”这样一个简单的教训了。 反腐倡廉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