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卡”住了200电话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1994年,邮电部门为与国际接轨,推出了高新技术产品200中国电话卡。拥有了这张电话卡的用户,可在北京、上海、香港等9个城市的任何一部双音频电话上通过邮电部门设置的单独用户密码直接拨通国内、国际长途。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应该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推出之初200卡就被业内人士看好。但两年过去了,邮电部门却反映200电话卡的推广效果不佳,发行量只有10万余张,线路利用率仅为2%。
电信局有关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目前的消费者对这种高新技术认识不够。不少持卡人由于种种原因,多次更换电话卡密码,仅上海市电信局每天就要修改用户密码1100次以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用户难以记清自己最终设置的密码,到电信局营业室查询又颇为麻烦,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使用电话卡的积极性。
其次,有些持卡人对用户密码的保密意识不强。现在一些电话带有液晶显示的重新拨号功能,如果持卡人使用电话卡后没有再输入其他号码,那些“有心人”只需拨一下重拨键,用户的卡号及密码就可一目了然。有些用户购卡后因此没用几次就发现卡内储金被人盗用了。
但许多200电话卡的用户却认为,从根本上说是邮电部门对这一产品的宣传不力,给他们在使用上带来不少不便。用户在公用电话内使用该卡时,常被管理人员误认为是在偷打长途,而坚持要收取长途代办费,往往导致口舌之争。
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品,200电话卡被人们冷落至今天,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现代工业把高新科技成果引入日常生活,但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消费者,并非每人都能顺利使用和接受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普通消费品。面对功能日益繁复的新兴产品,理应倍感方便的消费者却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消费行为的基本准则是“方便与实惠”,如果偏离了这一准则,即使再标新立异、科技含金量再高的产品,也不会令消费者驻足。200卡本来是为人们打长途提供便利的,可消费环境和消费对象的客观限制,却把这种“方便”变成了多余的“麻烦”。 电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