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剧的没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周游)
6月29日,3大歌王在东京国家体育场演出
8月3日晚当今世界上的3大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多明戈和帕瓦罗蒂再一次在德国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联袂演出。在此之前,6月29日在东京的国家体育场,7月6日在伦敦的温布利体育场,7月20日在纽约的巨人体育场,已经举行了3场同样内容、同样规模的音乐会。到此,3大男高音大规模商业演出的第一轮次冲击暂时告一段落,预定在4大洲举行的5场演出已有4场曲终人散,落下帷幕。下一个演出计划是在明年的3月1日,地点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板球场。
这恐怕是古典音乐界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演出活动,在全部5场音乐会中,3大男高音为近30万现场观众表演,至于通过大屏幕广场电视或其他媒体观赏演出的观众也许将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惊人数字。在全部演出活动中,3大男高音在4大洲的行程超过5万英里,近500名工作人员参与了演出的制作,两个由120名演奏家组成的管弦乐队为音乐会伴奏,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是著名的爱乐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杰出演奏家。高保真、大功率的音响技术可以保证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高品质的演出效果。在宽180英尺、深120英尺的广阔舞台上,3大男高音所享受到的也是古典音乐家所能够享受的最高礼遇。
这也是古典音乐界有史以来最大限度地打破其本身的壁垒而举行的演出,3大男高音走出了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和庄严凝重的音乐厅,进入了通常是由体育明星或迈克尔·杰克逊、麦当娜之类流行歌星如君王驾临般面对万众欢呼的露天体育场。如果仅仅从运作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来看,这些音乐会已经与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别无二致。
这大概也算得上是古典音乐界破天荒地获得极大盈利的演出。与通常的歌剧或音乐会演出往往要得到国家的大笔财政补贴恰恰相反,这种户外演出仅靠票房收入和商业赞助每场就可获得大约100万马克的收益。如果再加上其他诸如音像制品的发售、广播电视播出权的转让、相关产品的出售等带来的可观结果,其利润之丰厚在古典音乐的行当里前所未有。不仅3大男高音本人可以通过演出获取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于他们通常演出歌剧所得的经济效益,演出的承办者更可以赚取相应的巨额利润。
也许,这还是古典音乐演出中所遭致批评最多的一次活动。3位当代最杰出的男高音聚集在一起,给人们带来的却并非尽善尽美的艺术表演。商业化的营销方式介入古典音乐市场,其结果就是表面花枝招展的场面而实际上空洞乏味的艺术内涵。音乐会的曲目是古典歌剧、百老汇歌曲和流行歌曲的混合体,其作品的构成完全是以迎合、取悦观众为目的,因而明显缺乏艺术品位。翻开节目单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在1990年和1994年的两度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前夜的3大男高音音乐会中出现,几年过去了,三位歌唱家似乎并没有着意去扩大自己的曲目,而只是了无新意地将两年甚至六年前的老调重弹。如果说前两次音乐会还可以被当作是大型体育盛会中的一个饶有兴味的插曲的话,那么此次全球巡回演出则完全是一次以商业效果为惟一目的的营销活动,成功与否并非由艺术质量来评判。有资料显示,为了这个系列化的户外音乐会计划,3大男高音纷纷大量削减自己的歌剧演出,表面上似乎是在尽全力筹备这次音乐会,而其实质恐怕是两者之间相距千里的经济收益所造成的结果。
3大歌王全球性的巡回方式已迫使人思考:在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席卷全球的时代,古典音乐是否也正在向流行化急转弯?欧洲的古典歌剧一向以其形式的完美和表演的规范化而独树一帜,这种艺术上的完美是以严谨内容为基础、以文化内涵的严肃为特征的。3大歌王演出方式的非严肃性,其中穿插的貌似轻松活泼的美国式插科打诨的喙头,借助于高科技的音响设备而无需费力便可达到的声音效果,都以流行音乐编配的方式改写着严肃的声乐艺术,这一类巡回演出,以及新的音乐剧,歌舞剧等的兴起,似乎都在挤压着古典音乐、古典歌剧的市场。商业正以压倒一切的方式左右艺术。有人曾预料,流行音乐势必要推动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商业化潮流中一天天走向没落。
这是一个许多人不愿承认的事实。
而这又正是舞台上正在进行着的事实。这一切的背后,是那个被称作商业利润的怪物在兴风作浪。 古典音乐歌剧音乐会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