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人望水兴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白林 高晓岩

今年春节刚过,西安某些地区的居民又开始了等水过日子的煎熬。一收到停水的通知,他们便忙前忙后,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全装满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用水方式。对于他们来说,能有水吃心里就很踏实了。去年夏季,水一度成为西安人最难得到的生命源泉,35元一只的贮水罐成为最抢手的商品。水贩子趁火打劫,把水的价格抬得叫人心颤。那些平日根本用不着为吃饭操心的父母官,外出时都不忘在汽车的后背箱里装上两个水桶。

水已经困扰着这个古都的生存,而且已经影响到它的发展。因为缺水,一些原渴望在西安投资的外商取消了他们在此发展的计划。对地下水过度的开采。已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总长度55公里的13条地裂缝,由东往西拱出地面,毁坏了几千间房屋;古城的标志大雁塔严重倾斜,钟楼等4个地区地面沉降加剧。

西安是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或许就是其他城市明日的处境。如今西安人正眼巴巴地望着秦岭那边,那儿有一条名叫黑河的河流,存5年后将把甘霖送到每个人的唇边。

西安市地下水日开采量目前已达28万吨,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过量开采已引发一系列问题

西安市地下水管理办公室建立于1957年,它隶属于城建局,后划归为市规划局。十多个人挤身于狭小的办公室,负责全市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我们把每年的监测结果提交上去,上头也可能在采取某些措施时作参考”,办公室的姜规模先生对我们说。

西安:人人望水兴叹0

1995年西安严重缺水,室内出现8个断水点(陶明 摄)

1949年以前,市内打的多是浅水井,对地下水位还没有大的影响;解放后,随着城市人口的递增,各单位纷纷开凿自备井,都开采承压水,当自来水公司不能满足用水需要时,这些单位都开井提取地下水。文革期间打的备战自备井,近几年也都启用了。西安市地下水日可开采量大约有12至14万吨,这只是所需量的1/3,而实际开采量为28万吨,这就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北郊每年下降1到2米,城区每年下降2到3米,南郊每年下降3到5米。过量开采引起一系列问题:一是水质恶化,浅水已不能作为生活用水,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等。二是地面出现沉降,1959年从城市测量中发现地面沉降现象,到1972年总沉降量还在70毫米内,年沉降率小于3毫米;1971年后沉降加快23倍。到1991年年速率又有增加,1988年到1991年城区沉降量从30毫米上升到210毫米,年速率从10毫米上升到70毫米。

早在80年代中期,地下水资源办公室就已经制定了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条例规定:在有自来水管网的地方不得开发地下水,在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地方不得开凿深井。条例还规定了严格的打井审批制度。“对这个规定基本上都执行,但咱们是软管理,这几年不办手续就打井的情况逐渐增多。”姜先生对记者说,“有些单位对于用水的觉悟还不高,自备性开水成本低,有自来水的还用地下水。”对违反条例者他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封井;二是没凿成前填井;三是对可间断式用水的处以罚款。

对过量开采引发后果的治理,70年代就搞过回灌实验,方法是,把经过处理的水填充进去,冬天把凉水灌进去,夏天把热水灌进去,通过热量交换来节约能源。

《西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80年代就上报了,但一直没有批下来,至今仍是个草案,这就是说地下水资源保护还没有取得法律保证。耐人寻味的是,市节水办下面还有一个地下水资源保护科,那儿负责自备井的用水指标和收费。一个管监测和管理,一个负责指标和收费,利益分配上的区别导致了行使权力能力的不同。

西安水价解放后共经过9次调整,目前制水成本每立方米已达0.46到0.47元

西安的水价从 1952年到1995年共经过9次调整:

1.1952年开始供水时经西安市建设局批准,售价为22000元(旧人民币)/立方米;

2.1955年9月因开征5%的公共事业地方附加费,调整为0.23元/立方米;

3.1956年6月,自来水公司成立后,降价为0.168元/立方米;

4.1965年1月,再降价为0.1404元/立方米,其中地方附加费率由5%提高到8%,实际水价为0.13元/立方米;

5.1966年5月,地方附加费率由8%再提高到10%,实际水价降到0.1296元/立方米;以上5次均为单一水价。

6.1978年1月,改一种水价为6类水价,其中工业类为0.1404元/立方米,生活类为0.12元/立方米;

7.1986年8月,在供水企业面临亏损的情况下,将工业用水调为0.2元/立方米,开设营业和合资用水类,分别定价为0.20元/立方米和0.24元/立方米,调整后平均水价为0.176元/立方米(含地方附加费20%);

8.1990年经逐级审批,自同年9月1日起,执行调整水价,平均水价提高幅度为80.79%:

9.1995年在原有水费基础上,每立方米增加了0.3元供水设施附加费,使生活类用水达到0.785元/立方米,工业用水达到1.05元/立方米。

城市供水企业是服务性生产企业,照例应该不挣钱才对,可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却创造了奇迹:它一直成为市上倚重的利税大户,自1952年到1991年共上交利税和各种费用2.397亿元,为国家基建总投资的1.63倍。去年可能成为自来水公司的滑铁卢,它只盈利了100万元。最近的预测表明,今年它将亏损1500万元。

自来水公司去年底就想涨价,有关部门也表示支持。年后却全变了,某领导说“已经这么高了,还调什么价呢?”一槌定音,涨价的事只好先搁在一边了。但影响制水成本的电价一个劲往上串,净化水的原料氯一轮轮涨价,每年2.3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不能变,亏损就每秒每秒地增加着。价格双轨制使社会性、公益性极强的政府行为的供水企业困窘不堪。

制水成本每立方米已达0.46到0.47元,而自来水公司真正从市民手中收的只有0.45元。

环绕西安的8条水流如今只剩一条常年流淌,水源的争夺仅一条供水线,还有人在上游设卡

环绕西安的8条水流如今只剩下沣河还常年流淌,其它的有的早就断流,有的只在雨季才勉强称得上是条河。西安地区的潜水含水层由北向南表现为:厚度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渗透性由弱变强,出水量由大变小,水位由浅变深。潜水的形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天气持续干旱,地表迳流水断流,使潜水层的水位直线下降。西安自来水公司沿用的是唐朝的供水系统,215眼深水井大都选在河流附近,由于农民大量取沙,导致河床下降,20米的深井出不了水,只好再把取水管加长。据测定,去年沣河的水源下降了2米左右。

沣河流经西安市郊长安县,县里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动并不了解西安供水状况的某官员,轻而易举地在上游兴建了一座简易坝,500万元的大坝使投资数千万元、拥有40多眼深井的自来水公司陷入困境,出水量锐减。就那么多水,谁都想喝,到最后,准也别想喝痛快。人们常用打水漂来形容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么,在西安的水资源利用上,我们又到底聪明了多少?

西安:人人望水兴叹1

西安缺水,但大街上又实时可见这种地下水管爆裂所酿成的水祸(陈德保 摄)

喝不上水需要节水,但节水办却被难题层层困扰,喝不上水的人还是没有节水意识

这是《陕西日报》1995年7月8日头版头条的评论的题目,作者列举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浪费水的现象,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水的认识,珍惜水。文章认为,水价太低和短期行为是造成目前水流失的根由。无独有偶,设在西安市公用局下面的市节水办公室的侯科长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水价太低,对节水不利。”侯科长对记者说,“政策明令取消用水补贴,但有些单位还是大包大揽,对个人用水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钱。这就给好多人造成水不值钱的印象,他们就很难去珍惜水。”

这个节水办成立于70年代初期,原来归自来水公司管辖,1990年4月划归市公用局。30多人分为3个水资源管理科、科和综合科。它的职能有两个:一是核收自备井水资源费;一是核定供水指标,通过对用水户进行奖惩,推动节水活动的深入。它还负责节水器具的推广等。据统计,1983年到1994年共节水2.22亿立方米,城市计划供水率(含自备井水源)达到80.61%。

节水办管理着300多个单位的自备井和近1400个每天用水在20立方米以上的计划供水户,它每年核定下达一次日取水量指标,按月考核,超计划部分按2到6倍加价收费。

《西安市生活用水定额》规定:室外取水的市民每人每天50升,室内有水卫设备的120升,室内有淋浴、盆浴设施的150升,大中专院校住宿学生(含教学实验用水)220升,中小学(含实验用水)80升。

1994年2月23日被陕西省人大通过的《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已经实施,但节水办却仍被下面几个难题困扰着:一是资金不足,影响供水工程建设和城区旧管网的改造;二是城市地下水的管理不断受到干扰,市属县问题严重,一些部门乱批乱建井;三是节水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条例规定节水办负责全市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工作,但节水办这个机构未经市编制委认可,工作人员编制未能解决。

由于种种原因,节水办目前对生活小区和居民点的管理还存在着空白。

解决西安缺水依赖引黑工程,但工程搞了8年大坝还没能形成

尽管早在六七千年前,西安东郊的半坡人就以“尖底瓶”汲产水为生,但西安的供水建设却从1936年才开始。这个名为“西京自来水厂”的大型工程动工不久,便因日本侵华战争而停工。1952年复建完工,开始供水,西安至此才结束了完全依赖辘轳绞水、手推车送水的历史。

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西安的供水逐年紧张,每到夏季更是火烧眉毛,高峰供水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实,从1954年起,就有了紧张苗头,1959年就出现供水紧张,供需差距为4万立方米/日;1981年达到16.30万立方米/日;1987年起,供需差距达到23万立方米/日,东郊和南郊的部分地区出现24小时断水;1988年断水情况更加严重,许多居民半夜三更排队接水;为了缓和断水的紧张局面,1989年7月12日自来水公司开始采取定时分区供水,但有些地区仍供不到水;1990年高峰供水差距超过30万立方米/日,市长等参加送水;1991年四十多天伏旱,使供需差距超过40万立方米/日,直接影响约2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全市有202家企业受到影响,据估量,当年西安工业产值损失达42.5亿元;1991年7月18日,市政府提出五条供水应急措施:限制生活用水,每人每天100公升;杜绝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现象;不许用自来水浇地,取凉;城区游泳池用自来水管网水的,一律关闭;对耗水大户限量供水,供水量压缩20%。到1995年情况就更加恶化,西安处在水的危机里不能自拔。

西安每天需水120到125万立方米,现在只能提供75万立方米(包括引黑管道提供的10万立方米),缺水量占供水量的43%。在黑河水完全进入西安之前,缺水状况无法得到改观。

黑河源于秦岭,迳流暴涨暴落,多年平均秒流量21立方米,最大3040立方米,最小仅有1立方米。在没有大坝蓄水调节的情况下,枯水期农灌用水后的水量无法满足城市用水需要,丰水期没有水库调蓄,水源不能充分利用,也使已建成的水厂、渠道和城市配水管道发挥不了应有功能。现在所说的黑河水进城,只是指引黑管道将石砭峪、丰峪、田峪和黑河迳流的一部分水送到了西安人嘴里。用引黑工程指挥部发言人的话说,就只能算是“雪中送炭”。

黑河引水工程总投资需29亿元,已经化了十亿多元,水库在资金保证的情况下,5年后建成。张世华主任对记者说,“按常规应该先修水库,可我们却先修了引水渠,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能缓解西安的缺水局面,我们只能这样做了。”对西安今年的夏季供水形势他这样表示,“如果6月份能引来石头河水,今年夏天比往年都要好。”

如果一切顺利,5年后黑河每年将向西安提供4亿立方米的水,日均110万立方米,将能满足这个特大城市下个世纪初期的需要。但需要拆迁的隋朝古塔仙游寺和仅仅需要搬迁一千多人的周至县,已经张开 了大口,他们想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自来水公司宣传部部长陈德胜把去年夏天的水荒比喻为“一场立体式的战争”,他说:“6月28日市政府公布了夏季供水方案,公司分6个组下去检查落实,情况良好,结果7月1日就出现了大面积水荒。到7月15日之前,缺水面积扩大到34平方公里,出现了23个断水点。一下子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市长在7月份把工作重点放在寻求新的水源,书记让宣传部连夜拿出报道方案,考虑到西安的形象,要求作正面报道。”他对引黑工程很有怨言,“黑河搞了8年,投资15.6个亿,到夏天缺水时却得不到一滴,黑河工程太慢了,到现在还没形成大坝,没有形成调节库容。”

在采访中发现,自来水公司对引黑工程指挥部很有看法,他们说,1991年在人大会堂邹家华召集各方开会时,就明确规定:引黑工程建成一部分,就向自来水公司移交一部分;黑河水进入城市管网由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曲江水厂已经建成多日,迟迟不见动静;引黑工程指挥部成立自己的城市管网公司,在市区内大动干戈,已经形成重复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需要改造的过期管道自来水公司无资金投入,那些需要新设管道的地方也不能安排。

天津引滦工程完工后,曾试图建立第二自来水公司,但终因难以协调而告失败。最后又只好再合到一起。引黑工程指挥部是一个临时机构,它容纳了各个方面的人员,自来水公司担心:它最后会成为一个常设单位,并导致两个和尚没水吃的结局。

来自各个方面的忧虑汇集到一点,就是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统率一切的管水机构。这应该不是太难回答的问题吧?

在古城的大街上,人们经常能看到地下水管爆裂所酿成的水祸。珍贵的水漫过地面,带着一身被污染的色彩又跌入下水道。过期的地下管道。再加上一会儿高压、一会儿真空的供水方式,西安的地下随时都有可能进出水花。

亚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方。飞速发展着的中国渴望天空降下更多更纯净的雨水。 缺水西安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