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贴补缘何取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闻心

保值贴补缘何取消0

4月1日起,三年期以上的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不再实行保值贴补。虽说3月份国债发行不再计付保值贴补时,人们已对保值储蓄的变动做出种种猜测,但消息的发布还是在证券界和银行营业网点及储户中间引起反响。

4月1日北京东直门一家工商银行储蓄所的业务员说:“很多储户都来问保值储蓄的事。从今天营业情况看,存3年期以上的储户明显减少,而一年期的存单有所增加。”聂女士是国家机关一位工作人员,她说:“我今天就是来问问保值储蓄取消了,那存什么更划算呢?可业务员也说不清楚,干脆就存一年定期吧!”

保值贴补就是指人民币长期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库券后遇到通货膨胀,为“保值”而实行的“贴补”政策。保值贴补率的计算办法简单地说,是将保值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减除同期的存款利率总水平而在两者之间得出的差额。因而,保值贴补率的高低是以通货膨胀率涨落为前提的。由此,目前保值贴补率的取消可以判断为通胀已得到初步的治理。

一位老金融专家说,从历史上看我国实行过3次保值贴补。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当时旧时代刚刚结束,经济秩序混乱,物价飞涨,为缓和通胀的压力实行了保值储蓄,那时也叫“折实储蓄”。它是根据米、面、布等几项主要实物消费品的涨幅折成贴补率进行计算,不久即取消。第二次实行保值储蓄是在1988年,我国进行物价闯关,由此,通胀居高不下,后在治理整顿期间物价回落再度停止。1993年保值储蓄第三次开办。

自近两次开办保值储蓄以来,曾在1988年第三季度和1995年第三季度创下两个高峰,贴补率在两个高峰期内均突破13%。从这两年的情况看,1994年保值贴补率近于直线上升,1995年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上升趋势。

对于老百姓来说,保值贴补率越高,个人存款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谁都知道“存保值,不吃亏”,其中又以3年期的保值储蓄最受欢迎,储户积极性很高。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去年12月份保值贴补率13.24%计算,12月份到期的3年期存款在保值期内总收益率已达到25.48%,比不保值的3年活期储蓄高出8倍左右。在通货膨胀依然较高的今天,存款要达到保本获利的目的,保值储蓄当然成了老百姓的首选目标。

开办保值储蓄对银行来说,保值贴补率越高,银行为支付利息而付出的资金就越多,银行的负担就越沉重。保值贴补率居高不下造成银行营业成本加大。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1995年底已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如按3万亿元的储蓄存款余额计,银行一年约需支付3千亿元的利息。由于目前我国现行的利率水平已大幅度超过国内历史水平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水平,这笔巨额利息无疑是巨大的。按此测算,各专业银行可能出现全面亏损。由此可见,取消保值贴补率无疑会减轻银行负担,降低资金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在谈到停办保值储蓄的原因时曾说:“从1995年10月起至1996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连续5个月低于3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水平。”通俗地说就是“通货膨胀已在前5个月间低于利率水平”,保值贴补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由于现在储蓄利率一直延用1993年的标准,通货膨胀率就成了影响保值贴补率的重要因素。1994年保贴率起伏高达近9个百分点,而1995年不到4个百分点,起伏趋于平缓,说明国家抑制通胀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去年通胀率下降到14.8%也说明了这一点。

国家体改委宏观调控司一位官员指出,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判断认识,不仅要看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状况,也要看短期内物价指数的变化。目前我国要控制的是物价指数年平均上涨率,也就是这一年物价平均价格比上一年的变动情况。但由于含有翘尾因素(上一年涨价过多的情况),这一指数不能反映短期内,特别是在物价波动较大时的通胀状况,因而不能反映当前真实的物价水平,而如果以对全年的判断代替短期状况,则有可能对目前物价的变动情况把握不准,导致决策失误。

对于这一点是有经验教训的。如1989年通胀率是17.8%,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1988年通胀率较高,翘尾因素较多所致。当时治理整顿已经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下降。从12月份物价涨幅来看,1989年比1988年只上涨6.4%,已经非常低。但由于从全年的情况看通胀率仍然较高,于是继续采取紧缩政策,导致1990年经济出现较大滑坡。

这位官员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全年平均价格指数能够反映出12个月物价涨幅,但月与月、季与季之间价格的变化反映不出来。从目前情况看,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已越过高峰期,1995年开始降温,已下降到14.8%。根据测算,现在的物价指数实际只有5%-6%,比向老百姓公布的还要低。从1995年10月至现在,平均也在10%左右,已经是正利率的状况,确实没有必要继续实行保值贴补。

1995年通胀率已有所降低,但有关专家指出:切不可对目前状况盲目乐观,认为抑制通胀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实际上未来几年内物价上涨因素依然存在,“九五”期间一些改革措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仍然有可能导致通胀率升高。但据了解,目前管理部门和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不能再用保值贴补的办法进行调控,它一经取消,就不应再恢复。保值贴补缘何取消1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今后将采取利率调整的办法控制通胀,实现利率市场化。

有关官员说,前几年持续出现较高通货膨胀率,但一直不能通过利率来调节,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大量国有企业承受能力很低。因为存款利率的变化终将影响贷款利率的变化,国企难以负担。据了解,目前国企债务中对银行的负债率约占到66%。而企业效益差,产品积压严重,不能如期还本付息,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被压死,使银行丧失许多本应有的利益。

国家体改委官员说,商品都是有价格的,利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反映资金的价格,应当由市场来决定资金是什么价格。过去保贴率的存在将利率卡得很死,资金的价格不能反映出来。利率高了,说明资金的价格就高了,那些能够达到一定水平,也能承受这种压力的企业拿到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多的效益,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老百姓来说,利率的变化使储蓄成为投资,应当具备经济头脑和风险意识;对于企业来说,将加速企业改革进程,形成优胜劣汰机制。这位官员说:“改革的代价应是全民付出的,难道总是拿老百姓的钱填补效益不好的企业,最后全变成呆帐?”

有关专家认为,利率调整实现后,通胀率的下降有可能导致利率下调,这无疑会刺激证券市场活起来,企业资金来源将更为广泛。企业可以眼光盯向社会,发行债券,有助于股份制改造。同时,贷款负担下降,相对来说,企业支付贷款利息的能力加强。银行和企业资金成本的降低将使投资回升,为技术更新、消除产品积压创造条件,也为克服通胀创造条件。另外,由于生产企业基本状况改善,亏损减少,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度增加。利率调整也将使外汇流入呈下降趋势,“套汇”状况得到改善。

保贴率的涨落对中国的银行走向商业化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银行的利润处于基本恒定状态,而保贴率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已有市场利率化的倾向。4月1日保贴率的取消给所有百姓储户提了这个醒儿。由于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中,百姓是银行利率政策的被动承受者,人家制定什么百姓就接受什么。保贴率的涨落实际给老百姓适应银行走向市场进行了一次前期训练。聪明人在做投资选择时已开始估计到保值贴补的涨落可能,尽管谁也不能打保票能判断准确,但毕竟已灌输一种意识:利率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要充分估计到利率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总有一天当改革目标达到时,我们会发现各银行利率随市场波动而波动、老百姓终将要对这种市场规则做出主动的选择。

也许用不了多久,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利率,储户可以选择银行。 银行利率银行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