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晚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宋轩

我们每个人都有晚年0

上海、北京公交先后调价之后,老百姓对涨价更加敏感起来。1995年,国家经过宏观调控,零售物价涨幅虽比1994年回落7个百分点,但仍在高位上。国家平均涨价虽做到了国家要求的控制在15%之内,但新涨因素仍达7个百分点,留给今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巴因素将是3.5个百分点左右。

物价涨幅从1994年的21%到1995年的15%以内,对一个经济发展上轨而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这15%仍不是一个令人轻松的数字。按先进国家的状态,零售物价的涨幅应控制在10%之内,才不致于引起震荡性的社会性效应。

我国老百姓对持续几年超过10%的物价涨幅,已表现出非凡的承受能力。物价上涨,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那些在高福利、低收入下生活了半辈子的离退休人员。据调查,一位国家机关退休,在50年代参加工作的正局级干部,退休后每月工资在650~700元人民币;一位50年代参加工作的国家级专家,退休后每月工资在1000元~1100元人民币。记者采访一位国家某部委1954年参加工作,任职时间10年的局级退休干部,其一月全部收入在1995年只有688元。最近菜蓝子、交通补贴等外加70元,书报费外加9元,共计收入767元。但他说,他的情况比别人要好得多。他的一位同班同学,1954年参加工作后在北京某大企业任俄文翻译,副译审职称,1988年退休时每月退休金仅405元,现在加上补贴也仅450多元。记者采访一位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1949年参加工作,任职12年,国家级专家,目前离休工资加各种补贴,月收入总数为1280元(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菜蓝子工程补贴每月50元,交通费补贴每月50元)。但他也说,他的情况比别人要好得多,他们研究所两位离休的老红军(一位副所长,一位原党委书记),离休后每月收入均只有1100元左右。而他的老师,北京大学化学专家,87岁高龄的张青莲先生,高龄仍在坚持科研,其测定的两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数据已列入国际周期表,发明成果列入科学界十大新闻,离休后月收入1500元(还包括200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津贴)。这位中国科学院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不无辛酸地告诉我:张青莲先生爱花,有一次相邀去植物园看花,张先生高兴地说,我们可以一起打一辆“面的”,我一月可以报销一次“面的”。

笔者采访的这些老人,看到的均是比自己收入还低下的同伴,他们都说,“我们还可以”,“我们还算好的”。

应该说,离退休干部、专家的收入还算是高的。那些离退休的普通职员、工人呢?

国家已经为这些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国家人事部有关离退休干部的工资与待遇,有各种各样明确的规定。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离退休老干部局了解到,离退休干部的工资基本上是两年调整一下,通过调整来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国务院最近也有文件,离退休人员将不分级别,每人每月实打实地增加20元左右。但应该说,离职的和在职的总有相当的差距。在物价涨幅仍超过10%的情况下,这种补助仍不可能使广大离退休人员过上比较好、比较温馨的生活。据调查,现在,离退休人员普遍只能过那种到早市去采购便宜菜,到商店买一件100元之内衣服,出门最多坐几次小公共汽车的知足者常乐的日子。

提高在职人员的待遇,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积极性,这无异非常重要。但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应该看低对社会曾作出过贡献的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的社会体系在转型中,其实最不应忽略的是这些常在高福利、低收入体制下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我们的社会,现在多少在越来越变得实用起来。但其实一个社会对老人的态度,最考验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辛勤了一辈子,对社会贡献了大半生的人,社会理应让他们在较好的享受条件下走完人生的路程。这不仅仅是子女们的责任。对离退休人员生活的关怀,是国家的事,也是全社会各阶层的事。现在国家已经下决心要在1996年把零售物价涨幅控制在10%之内。在物价仍成为生活中的焦点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对离退休人员实际生活状态的关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晚年。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