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宏观经济走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金鸣
1995年的经济运行在保持了总量适度增长的同时,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的显著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在上年增长11%的基础上,缓慢回落至9.8%,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由上年末21.5%降为不到15%。若以1993年6月整顿金融秩序时算起,这轮宏观调控已持续了30个月,宏观经济在从紧的环境下运行时间之长,为1979年改革以来所未有。
1996年是“八五”、“九五”的交替,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业已成为各方注目的焦点。
判断1996年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首先须把握这次经济循环的变动特征。
无可讳言,自1979年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经济周期变化,即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周期变化大体上和国民经济计划期相吻合。
与“六五”、“七五”这两次周期所不同的是,“八五”这个周期的经济波动幅度更小,紧运行持续的时间更长。“六五”的1984—1985年,“七五”的1988—1989年,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治理的主要对策是强力紧缩银根和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结果是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双双下降,1989和1990年甚至出现经济“滞胀”。从1991年南巡谈话至1993年6月,可以看作“八五”这轮周期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1.2%,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年均上升7.1%,前者大于后者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由于这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38%)和货币供应量(年均增30.6%)的高速扩张而积聚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开始释放;到1993年底的同比零售价格指数已上升至13.2%,1994年各月一路攀升,全年高达21.7%,为改革以来之最。1995年通货膨胀率降至不到15%,但基于以下前提:第一,银行巨额的保值贴补仅1994年即达230亿;第二,1995年1—10月财政支出中的各类价格补贴同比上升80.5%,亏损企业补贴上升50%;第三,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性收购外汇而投放的人民币1994年一年即达3000多亿;第四,通过行政手段限价;第五,有些改革迫于通胀压力而暂缓出台。再从代表一定时点社会总需求的货币供应存量看,到1995年11月底,市场流通中现金余额为773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增幅比1995年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已基本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狭义货币的增幅也比年初降低9.3个百分点,但包括各种定期存款在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仍高达29.6%,只比年初降低4.8个百分点。从货币供应的流动性分析,目前流动性较强的现金、狭义货币占比分别为13%和39%,较年初分别下降了11.2和9.5个百分点。另据有关方面统计,1995年1—11月国家银行新增存款中,企业定期存款1—11月累计比上年同期多增530亿元。这些情况表明:一方面反映即期通货膨胀水平的货币供应量(现金、狭义货币)增长已进入适度区间,说明本次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基本已到达谷底,企业总体上定期存款已连续数月呈上升之势,也说明调整阶段已确实限制了生产能力,这从工业增速的持续下降也能得到进一步佐证。但另一方面代表社会总需求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一直居高不下,又表明总供求关系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货币存量过大形成的通货压力依然存在。如果在1996年转为放松,甚至刺激总需求以促使投资和生产回升的宏观政策,很可能广义货币中的定期存款会迅速转为流动性较强的现金和活期存款,从而导致通胀的大力反弹。
根据1995年1—11月的统计,国家银行各项贷款增加5087亿元,比1994年同期多增955.7亿元,增幅为14.5%。其中支撑企业正常生产的短期贷款为3620.7亿元,比1994年同期多增352.8亿元,增幅为16.8%。1996年是“八五”、“九五”的交替,国家银行各项贷款的增幅总体不会低于1995年,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
由于社会总供求关系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和通货膨胀的基本压力依然存在,今年总体仍将处于偏紧的经济环境,政府定的调整目标是经济增长8%和通胀率10%,这就决定了经济走势不太可能是止跌回升式的起飞,而只能在平稳运行中求缓慢回升。 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