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企业大洗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仲夏风
快乐的星期一
华尔街一向忌讳“黑色的星期五”,但它也有吉祥日子,即“快乐的星期一”。
哪天有大公司宣布合并,那天准是星期一。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1989年用250亿美元买下国民饼干公司是在一个星期一升始的。这次并购标志着80年代的企业兼并达到了最大风力。
90年代兼并舞台上的王子沃特·迪斯尼公司在一个星期一——1995年7月31日——宣布用190亿美元买下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8月28日,又一个星期一,化学银行以100亿美元收购大通曼哈顿银行,新银行以297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一跃成为美国银行业的“大哥大”。
公司都想使自己的声明最引人注目。它们知道,一周的开始是宣布自己计划的绝好时机。打算做大笔交易的投资银行家和公司经理人员清楚,周末是私下里结束谈判、缔结协定的良辰吉日,不用担心消息会泄露到市场中去。
根据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字,1995年美国出现了近8000起合并,这些合并大多在星期一发生。合并涉及的价值总共达4400亿美元,比1994年的3485亿美元有明显增加,使1995年成为“兼并年”。
一家经纪公司奥尔巴尼第一公司的首席投资负责人休·约翰逊说:“你星期一不能睡懒觉。当然这意思是说,星期一可能有许多大生意,你不能错过。”
假如你星期一不幸睡着了,你错过的不仅仅是一桩桩巨额合并交易,还错过了大企业新时代的频频叩门声。白手起家的美国梦已成过去
沃特·希普利最喜欢的事情是在他的故乡新泽西州沿岸海面捕捉金枪鱼。1995年,这位59岁的银行家在美国银行业钓起了最大一条鱼。作为化学银行的董事长,他完成了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合并,把花旗银行赶到了银行业的第二位。
鱼的隐喻在此很有意义。过去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在,企业已进入“大鱼吃大鱼”的时代。
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令人瞠目结舌的合并给各地银行家送去一个信息:如果这样的大银行都为银行业的合并狂潮所席卷,那么,几乎每个银行都是脆弱的。如果说世界各地的银行家还没有——用令人担心的或贪婪的目光——仔细看着他们的左邻右舍的话,他们现在正在重新盯着对方。
过去的一年已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
3月,日本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达成协议,组建全球最大的银行“东京三菱银行”,资产规模为5300亿美元。
同月,国际荷兰银行集团出资11亿美元收购巴林银行,后者因交易员利森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美元而破产。
7月,美国芝加哥第一银行与底特律国民银行合并,成为美国第七大银行。
10月,英国劳合银行与英国信托储蓄银行合并,在英国金融服务部门中创建了最强大的势力之。
11月,美国第一商业银行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州际银行,创美国银行兼并的最高纪录。
同月,日本大和银行因受到美国金融当局的处罚而与住友银行合并,新银行以6100亿美元的规模,一举将“东京三菱银行”挤下它尚未坐热的“世界第一”宝座,在日本银行的“大相扑战”中获胜。小的也许是好的,但在去年全球企业董事会会议室里,大的被认为更好。9月,时代一华纳公司(Time Warner)宣布兼并特纳广播公司(TBS),总资产超过7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播娱乐公司。将担任时代—华纳—特纳公司副总裁的特德·特纳(Ted Turner)在记者招待会上得意洋洋:“人生只有一次……我早就厌倦了充当小角色,我想尝尝当大亨的滋味!”
57岁的特纳在企业界决不是什么“小角色”。这位前美洲杯帆船赛冠军以破浪前进的气概,将父亲遗留下来的路牌广告公司变成了拥有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和运动队的私人金元帝国。他几乎独自开创了24小时直播电视新闻的媒介新时代。“现代白瑞德”是冒险家特纳的美称,他已成为美国商界赤手创业的神话。他也为冒险付出了代价:1987年,由于负债过多,他被迫出让部分股权。
这个神话伴随着时代一华纳与TBS的合并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我是特德·时代—华纳”(Ted Time-Warner),特纳宣称,“让我们加快现金流转,让股价上扬,幸福生活到永远!”特纳的崇拜者们大惑不解。“为什么他愿意成为一家公众公司的副总裁?不错,他是一个贫穷的亿万富翁,可他唱了20年的独角戏!”
在兼并大潮中,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似乎已成过去。大企业进入了狩猎的季节
在特德·特纳将他的公司出售给时代—华纳之前,传媒兼并中占尽风光的是沃特·迪斯尼公司。
拥有迪斯尼乐园、电影和电视制片厂的迪斯尼公司和拥有美国3大电视网之首ABC电视网及ESPN有线网的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的结合,被称作“天堂里的婚姻”。它堪称企业垂直整合的典型范例:迪斯尼制作的节目现在得以迅速有效地到达范围更广的观众中去。媒介制作与放送相连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是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到的。因而,当时就有人预言:ABC不会是最后落下的那只鞋。
仅仅过了一天,西屋电气公司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另一家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一个月后,时代—华纳不甘心失去传媒霸主地位,宣布以75亿美元购买特纳广播公司。三大兼并永远改变了美国传媒业的风景线。分析家说:“从此我们将看到持续不断的业内兼并,这些兼并会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生。”不仅是银行和传媒业感受到灼人的温度。从电信、计算机、航空,到造纸、制药、采矿,再到化妆品等产业无不面临兼并浪潮的冲击,这股浪潮使80年代的合并狂热相形见绌。不论是传统经济领域,还是新兴高技术领域,都出现了资本集中、企业合并、市场垄断的趋向。
过去一年里,兼并场上上演的活剧主要有:
在制药业,葛兰素公司花143亿美元收购了百威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医药公司。赫斯特公司以71亿美元获得马里安—梅瑞尔—道公司,这家德国公司现排名世界第三。美国普强大药厂与瑞典的大药厂合并成为一家巨厂,交易额达68亿美元。与此同时,法国的罗纳—普朗—罗雷尔公司开始分阶段收购英国的法伊森公司,交易额为26亿美元。照这样发展下去,各制药公司似乎早晚会有一天兼收并蓄成一家名为“药丸公司”的巨型康采恩。
在采矿业,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英国RTZ公司与澳大利亚里奥廷托联合锌公司合并,法国地质矿产调查局也同诺曼底—波塞冬公司合并,从而成为世界第五大金矿集团。
在造纸业,世界第一大造纸厂美国国际造纸公司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其对手联邦纸张公司。
11月,有报道说,波音和麦道这两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正在进行谈判,商讨组建一个超大型航空航天公司。
12月,法国奥雷尔日用化妆品公司宣布出资6.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化妆品公司麦比拉因公司。
最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计算机业。
6月,一封写着“亲爱的吉姆”的信由IBM总裁路易斯·格斯特纳手中飞到了莲花公司(Lotus)总裁吉姆·曼泽的办公桌上。信中格斯特纳极其礼貌地通知他说,IBM打算出资33亿美元收购这家美国第二大软件公司。格斯特纳看中的是莲花公司的Notes软件。凭借这种热门软件,莲花控制了34%的网络市场,而软件业巨无霸微软只占有该市场的12%。“蓝色巨人”的这一举动打在了微软柔软的下腹部,目的是在软件业与盖茨一见高下。
格斯特纳雄心的背后隐藏的是恐惧。富可敌国的IBM——它手中握有100多亿美元现金——竟然担心起自己的生存权利来,这听着有些奇怪。但格斯特纳深谙历史。IBM在大型机向个人机的转变中只赶上末班车,以致于不得不在PC革命中“七十老翁学走路”。而翻开计算机发展史,一度窜红而转眼成空的公司和产品比比皆是。王安公司当年何等风光,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WordStar和Lotus 1-2-3软件曾经统治世界,现在却被Windows挤出了场地。因为它们跟不上现实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在美欧或日本,大企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不可捉摸的竞争局势。通用汽车公司在6个月之内所发行的信用卡,竟然远远超过运通公司自成立以来所发行的信用卡总数。大企业一向引以自豪的竞争优势,居然可以被非同行在短期内削弱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企业家们胆战心惊。
大企业进入了狩猎的季节,不是猎取别人就是成为别人的猎物。把竞争者完全毁灭将成新趋势
10多年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小韦尔奇曾说,如果哪个下属分公司在市场上不能争得头三名,他就会卖掉它。而在今天,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教授认为,美国市场已进入总体竞争时代,小韦尔奇的名言过时了,当“老三”已难以保证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去。理查·达文尼教授更提出“超级大竞争”理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把竞争者完全毁灭将成新趋势。
今天的交易不是80年代居支配地位的那种由财政驱使的收购。出击者这次没在身边带着一口袋一口袋现金,企图入主其他企业,再借此发行垃圾债券捞一票。如今,在合并中乘风破浪的是美国的公司领导人,目标是获得规模和资金以便在国内外进行竞争,投资于新技术和新产品,控制经销渠道,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操纵市场。莱曼兄弟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史蒂文·纳戈尔内说:“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巨型公司国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某些经济部门将有一些全球公司。”
传媒业这点显得尤其突出。在这个行业,控制诸如电视和有线网的主要经销渠道的竞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已经在出版、音乐和影视领域拥有诸如《时代》周刊、家庭票房公司(HBO))和华纳兄弟制片公司及华纳唱片公司的时代—沃纳,兼并了特纳广播公司后,就可以拥有CNN及卡通网(Cartoon Network),从而通过节目制作与经销的结合每年赚取高达187亿美元的收入。
操纵市场不仅意味着在一国之内夺走竞争对手的光芒,还意味着进军全世界。传媒业领袖的头脑如卫星一般宽阔,他们着眼于形成“自产自销”垂直型经营结构,从而使自己的娱乐新闻产品轻而易举地占领国际市场。兼并者们念念不忘提高全球竞争力。例如,在美国金融史上最大兼并案之一中唱主角的希普利,掌管的是一家从国外获得总收入40%的大银行,属于为美国银行在国际上开拓扩展的一批人之一。
在银行业和信息传播业中推动兼并的还有高技术。虽然有人曾预言电子计算机将使市场多元化、分散化、小型化,但它实际上正在帮助促成巨人企业。银行进入自动化时代,技术上要大举投资更替硬件,规模上通过兼并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例如,组建后的大通银行每年可减少15亿美元支出。7.5万员工减少了1.2万人,470个分支机构被关闭100个。而信息高速公路则会打破计算机、电信和传播业的界限,使行业巨头们感到,在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唯一应该确定的是合并力量,以应万变。
如果没有自由放任的气氛,合并中有许多本来是不可能的。由于共和党控制国会而克林顿政府处于守势,公司已不再害怕反托拉斯警察敲门。它们正利用取消管制条例进行越来越大的合并。1995年12月,美国传来消息,将大幅修改电信法规,一旦生效,电信业势将掀起兼并的惊涛骇浪。大亨们还能狂欢多久
《三国演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995年9月,企业界目睹了分、合两种不同力量反向运动的奇观。20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宣布一分为三,重组为通讯服务、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制造等3个公司。董事长罗伯特·艾伦放言:“纵向兼并的时代应当结束了,大家还是各按自己的方向发展为好。”仅仅过了48小时,时代—华纳与TBS宣布合并,压倒迪斯尼重新成为全球最大传媒公司。化整为零与兼并,到底谁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大”和“小”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对它们进行真正定义却并非容易。一家企业究竟多大对它的成员和服务对象才是有益的?兼并风潮似乎正蚕食着被视为资本主义灵魂的自由竞争观念。美国国际银行委员会主席丹·泰勒说,5年内美国银行数目将从1万家降至两千家。50家大银行目前控制了大约35%的银行资产,也许最终它们将控制85%。
对80年代以来的兼并热,人们记忆最深的是数以千万计的裁员。消费者的费用也上升了。但更大的危险是事实可能证明规模带来的许多好处是虚假的。兼并通常为“协同”、“整合”一类的名词所包装,但也许少数几个人的复杂的欲望才是它不灭的燃料。“协同”已变成了‘垄断’的礼貌说法。而在信息社会中,‘垄断’就是‘千篇一律’的礼貌说法。”社会批评家本杰明·巴勃这样写道。
美国经济自185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工商业繁荣时期:内战后的“镀金时代”;一路攀升的本世纪20年代;二次大战后的全面扩张和80-90年代的空前兼并浪潮。前三个时期都延续了12-20年,最后以政府严厉控制干预而收场。目前,潮流评论杂志《美国政治报告》指出,大企业的过度伸展已引发了反向湍流。最初的迹象是:公众对工商界院外活动分子的影响表示抗议,并开始关注共和党偏袒富人的政策取向。
而直到第四个时期结束以前,大亨们将继续狂欢。冒险家特纳,现在是世界最大传媒公司的最大私人股份持有者,说得开心:“你知道,这是一个从不同的地方看世界的机会。不是蹲在地下室里,而是站在阁楼上。” 企业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