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市场能开放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秦海
自1994年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开放人民币本币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1994年1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开市价从1993年最后一天的5.8元调低到8.7元,人民币汇率一次贬值50%,在国际社会获得了广泛赞誉。它被认为是,在国际经济运行日益一体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中,中国加快“入关”的积极努力和在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中争取主动的雄心勃勃的举措。人民币并轨之后,人民币本币市场能否开放?向外商和外资开放人民币市场,意味着外商和外资可以按照自己兴趣、从事人民币本币业务的收益预期等因素,自由买卖人民币。用经济学语言来讲,就是国际收支的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向外商和外资开放。
从尽快“入关”或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提看,开放是大势所趋。但从目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运行环境看,开放的时机则很不成熟。
首先,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并轨,我国的实际好处并不显著。虽然外汇储备增加了,已达到近700亿美元,但也造成了外汇占款的上升(这与用人民币购买美元是同义语)。外汇储备上升,国内的消费物价却一直没有下降,通货膨胀的势头显现出恶性化的演变趋势;国内就必须通过人民币的超发,来收购外汇。仅1994年,中央银行就投放了3400多亿元人民币收购外汇。
从国际经验来看,汇率的管理必须对各种经济冲击有一个统一、稳定的标准。一般而言,如果国内冲击是来自货币市场的,那么维持固定的汇率就对稳定经济增长产生有效的作用,从而保证国内的商品供给稳定,并有一个宽松的买卖商品和选择消费品的稳定环境。因为这时货币的供应是内生的。即使国内的物价上涨剧烈,也可以通过增加的国际储备进行吸收,也就是说有选择地进口必要的消费品来解决。但是,如果国内的冲击是来自商品市场的,如国内商品供给紧缺,消费品物价剧烈上涨,就必须调整汇率,使汇率升值,增加对外国商品的进口,缓冲国内需求上升的冲击。
我们在汇率并轨时,仅仅赢得了环境所认可的一部分,因为在1993—1994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环境主要是国内商品市场冲击的结果,特别是粮食价格冲击的结果。
从冲击的另一类因素来看,在1992年以后,外商投资迅速增加,1992—1993年的外商投资几乎等于中国改革开放前14年的外商投资总额,这种冲击既有商品冲击,也有货币冲击,其主要表现就是既造成了国内固定投资的膨胀,也造成了国际储备的上升。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外资的大量进入与国内的通货膨胀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其次,开放人民币本币业务,意味着对外商和外资开放我国的银行业。目前我国正在进行银行—企业关系的重建,企业的债务危机深深地制约着银行的商业化转轨。保守地估计,企业拖欠银行的债权、各种呆帐、死帐已达数千亿元。因为国内执行偏紧的货币政策,许多国有企业成为嗷嗷待哺的“小羊羔”,亟需注资才能够挽救,而国内的银行业又与证券业等尚没有完全分离。虽然《银行法》已经颁布,但各个专业银行仍持有超额的法定准备金,使偏紧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时常失效。在此前提下,美国的麦迪公司已经两次降低了我国的几大专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致使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筹资成本不断提高。美国的麦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一直享有美国资本市场两大“看门狗”的声誉,它们的资信评估几乎是国际社会认定的资信标准。加上我国银行业本身对国际规范的生疏,管理水平的不成熟,可以设想,如果开放人民币的本币业务,势必会造成银行业不利的竞争局面。
在开放人民币本币市场的过程中,有许多常识性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品流通(或者说物流)与货币流通的方向是相反的。简单地说,你购物就必须支付给对方货币。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别人可以通过货币来调动你的物资。如果在我国人民币本币市场开放过程中,银行业在竞争中受挫,那就意味着外资银行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我们的物资资源,然后对我们的产业进行控制。
银行系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我们不可能用我们所掌握的货币印刷机与外资银行竞争,因为这种竞争是异常残酷的,国内必须长期忍受通货膨胀的折磨。比较理性的办法是,静悄悄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的工具,等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再开放本币市场。如果仅仅是为了“入关”,就开放本币市场,这种决策不仅不值得,而且是缺乏理性的。 银行业人民币汇率外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