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预见未来之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娜日斯

盖茨预见未来之路0

我们该不该警惕已成为世界首富的盖茨在未来之路上暴露出的“权力意志”?  

 NBC名主播汤姆·布如考说,与盖茨走在一起,就好像与教皇同行

这一阵,好像有关电脑的时髦消息特别多。纽约和波士顿都开始有所谓“电子咖啡”(CyberCiffee),顾客可以边喝咖啡边玩电脑,还可以互相交流心得。或者谁也不理,自己上“国际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上“兜风”;和世界上不知道那个角落里的人胡聊,因此还有了电脑牵出的婚姻,甚至“电子性爱”(Cybersex)。因为电脑网上的色情内容毫无遮拦,美国国会正讨论制订有关限制法规。

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业自然是推波助澜,继《阿甘正传》、《侏罗纪公园》中的电脑特技令人眼花缭乱之后,索性拍了一部直接反映电脑生活的《网络》(TheNet)大赚其钱,由现在热门的女星桑德拉·布洛克演一个女电脑专家在电脑上工作。不用出门上班,后来被人陷害,一切存在电脑里的个人信息都被抹掉,她等于不存在了……还有一部有关女上司性骚扰男下级的电影(Disclosure),也以硅谷的电脑公司为背景。第一部完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故事》(Toystory)更是锣鼓喧天,好评如潮,观众趋之若鹜,创下本季最高票房。制作这部电影的电脑动画公司老乔布斯(StevenJobs)本是有名的苹果公司合创人,后来事业下坡,卧薪尝胆十余年,现在几乎一夜之间再次成为高科技业的明星人物。

在此热闹之际,电脑软件之王比尔·盖茨(BillGates)推出新书《未来之路》(TheRoadAhead),讨论电脑网络化的信息革命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生活,马上进入《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比尔·盖茨的名字对电脑界的人自然是如雷灌耳,对一般老百姓,也快成了当代传奇。美国社会中的大众英雄从来不是书呆子型的人物。比尔·盖茨从小玩电脑,两手空空,只以软件天才和商业智慧,成了百亿万富翁。他从哈佛退学白手创建微软公司,十几年间,击败了众多对手。全世界80%到90%的微机只要一打开,微软公司的软件就在运作。

同兼专家与首富之职,人们不得不琢磨盖茨的权力会多大。虽然盖茨只迷恋他的电脑世界,并不热衷公众人物生活,但他的举动却令众人关注。诸如他的新居,他的婚礼,他买下这个那个古老孤本(如达·芬奇的笔记本,珍贵历史照片收藏)等,都要被或大或小报道一番。1995年“视窗95”的行销手段,从上杰·莱诺(JayLeno)节目一直到纽约帝国大厦打彩灯(一般是为国家节日而打的)。

《未来之路》的出版,使新闻媒体蜂拥而至。NBC电视的名主播汤姆·布如考亲自出马采访盖茨。在电脑界的武林会上,与盖茨走在一起,“就好像在梵蒂冈与教皇同行”,汤姆·布如考后来对他的采访组成员说。

盖茨认为高速公路让人想到地理、距离、旅行,而未来的电脑交往就是世界最大的超级市场

现在的高科技电脑专家经常是先有一个领先他人的预见,然后花精力财力去追逐之。盖茨当年当哈佛大学生时读到关于第一台微机的描述。就预见了“在每人的桌上在每个家庭里都会有一台微机”。现在他的新预见是,在计算机的发展上,我们已走到另一场革命的边缘——信息或者说交流革命。用通俗的语言,可说是“每台微机和每台微机之间都可以对话”。盖茨指出微机工业发展初期,新闻媒体对这一全新的工业给予的注意极少,计算机是一些专业人员的话题,并不时髦。但是对于下一步的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却是这几年报章杂志电视广播各种会议的议题。盖茨认为目前的讨论有许多不清楚和误导的地方,所以他加入了讨论,希望他的书可作为“前面路程的导游指南”,因为他相信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史将参照过去微机的发展史。

目前的Internet还是全球一部分的微机联网,并且使用现有的技术。盖茨认为经过几十年,会有新的技术来彻底实现全球联网(尤其是加入声像的逼真),并深入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但因这种局面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太深远,已经超出电脑专家能够控制的范围,也不是技术人员可以单独完成的,所以必须由政府、企业、专家等一起进行广泛的讨论,决定如何塑造技术的发展。所谓“未来之路”是建造在现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但会有质的飞跃。

人们之所以把电脑网络喻为“高速公路”,是因为当年艾森豪威尔时代开始的串联全美各州的高速公路非常深刻地塑造了美国的当代生活。而电脑网络对将来也会有此种影响。但盖茨认为“高速公路”的比喻让人联想到地理、距离、旅行,而电脑网络最重要的性质恰恰是消除距离感。只要在网上,相隔一个房间与相隔五大洲四大洋都是一样的。盖茨偏向把未来的电脑交往活动比喻为世界最大的超级市场,人们可以在其中买、卖,会朋友,找乐子,总之从股票市场到农贸市场到巨型书店应有尽有,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足不出户,打开微机。随便想做什么都行:寄信,选录像(不再有录像带,而是像电视选台那样直接订),选音乐(当然也按一通键就行了),上银行,买报纸,也可以上班,上课,开会。如果我们出门,我们带上一个电脑钱包,这个电脑钱包像我们现在的钱包那样大小,却把信用卡、支票本、通讯录、记事本、照相机、书籍,录音机、遥控电话、传真机……一切我们需要与外界联系的必须集于一身。纸币消失,被电子钱取代。这个电脑小包可以给我们指路,也可以告诉别人我们在哪儿。

盖茨预示了一个充斥电子文件的世界。很多纸张书籍都将可以输入电脑,并被我们自己随意选取。也因如此,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个人选择和个人与传媒的互动。比如看电视,我们可以自己对传来的新闻进行编辑,有兴趣的多看,没兴趣的马上跳过。我们在电脑上看电影,不高兴就把结尾改掉。录像技术与电脑结合,使人可以原地不动就进入遥远的世界,好像身临其境。在国际电脑网上,任何一些人凑在一起都可以就某个话题和兴趣自成一体,随便哪个人想自己办份杂志也可能在世界各地都有读者。我有一次进过“美国线上”的闲聊屋,我一进去,有人说:“找把椅子坐下加入我们吧!”还真像那么回事。我们可以想象以后加上声画的情景。盖茨的新书以身作则,书后附有一盘CD—ROM,存有《未来之路》全书及微软新做的万维天罗地网(WorldWideWeb)“巡洋舰”(cruiser)。读者可以在电脑上读他的书,也可以乘上巡洋舰进入天罗地网巡视一番。

因为电脑网络,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可以得到全面的信息,这使得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理想市场活动可以实现,盖茨称之为“无摩擦的资本主义”。这将改变许多现有的商业方式,并发展许多新型的服务内容。大型企业结构将会改变,人们工作的方式将具随时随地性。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很多商业市场活动都会有新的变化。

高度电脑化是否会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复杂?对技术的发展,我们是否有选择与拒绝的权利?

盖茨的存在可说是后资本与高科技社会的典型现象。盖茨出名的迷醉于他在电脑业的领先地位,而这也是他的资本来源。

在目前电脑世界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盖茨抛出《未来之路》,是有他个人的考虑的。在全书最后,他讨论了微软公司在未来之路上将会扮演的角色。这应当说也是他关心的一个焦点。微软在微机软件上的领先地位事实上已受到盖茨所描述的网络革命的威胁。可以说,微软在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应用上,到目前为止不占任何优势。仅仅一年前成立的Netscape软件公司囊括了大部分市场,反映了电脑行业竞争之激烈和行情的瞬息万变。敏感的盖茨虽然迟了一步,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力挽狂澜。“视窗95”版的最大特点实际上就是加进了联网部分及图形方面的软件,显示微软希望能夺回通讯软件市场。盖茨的书也可说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批评者长期以来都在议论微软不择手段垄断市场,这次好像大家都更加敏感。《纽约时报》科学版上的一篇文章已经比较了盖茨微软版通讯软件与早先的苹果公司版的优劣,结论是苹果版更好,语气之中非常不满微软对其它产品的攻击。更严重的是,使用者发现视窗95与Internet联网的软件会破坏原有的Netscape软件,已成为法律事件。电脑工业的头脑人物都在思考对盖茨和微软的尼采式“权力意志”如何对待。有人认为,这将是美国以后20年的一个中心公共政策问题。

虽然盖茨腰缠万贯,倒还不会像罗斯·佩罗(RossPerot)那样去花钱竞选总统,或搞什么第三党。但是,微软公司对市场不顾一切的霸占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和忧患,引起对资本社会新阶段的思考。而且,如果人们失去对技术的控制,的确是可怕的事情。这些,都是盖茨的书引人讨论的关键:盖茨虽不关心政治,但他的技术发展已经充斥公共空间,使得人们不得不面对抉择。

盖茨只是以一个技术专家的身份讨论了电脑网络对社会的影响,而很多政治的、道德的、法律的问题则是留给我们的问号。比如现在很多人关心的,是当我们的生活全部可用电脑处理之后,一切的行动都在电脑上留下记录。这种记录在帮助、便利我们的同时,也使我们失掉大量的隐私。例如,盖茨斥资30亿美金造的新居。是他对高技术的率先实践,可被叫做“聪明居”。这所房子的建造一直引人注目,这次盖茨在其书中专辟一章予以介绍,并在电脑盘上有导游。房中安有100台看不见的电脑,住在这所房子中的主人和客人都要随身别一个电子别针,从此房子可以识别你的任何行动、需求、爱好。比如,你喜欢听的音乐可以跟着你走到另一个房间,而其他人也许在听完全不同的东西;或者房子知道你位于何处,你想看的、听的、读的东西就都可传送到你的房间,等等(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为实现此等便利,我们过一种“记录化”了的生活,我们去过何地,买了什么东西,说了什么话,都被记录在电子空间的某一个角落,完全可以被别人掌握。连对高科技兴致十足的盖茨都承认从这种角度来看,有点令人发凉。谁有权掌握这种信息?如何控制这种信息的获取?这些都将是政府的话题。

说到政治,跨越了国家地域疆界的信息网,将如何影响我们对国家、文化、种族的种种认同?高度的信息,高度个人化的众多选择,将怎样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及民主政治的演变?至于在文化上,电脑化的生活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什么影响?高科技与传统、自然、内心的关系怎样?高度电脑化是否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复杂?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文化中的种种现象理论:马克思、弗洛伊德或艾略特、毕加索,都反映了人类对工业文明和资本社会的或回应,或认识,或批判,或困惑。面临新的社会变化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自然会有新的反馈。信息网络使得世界更易于趋向大同,也会让权力和知识更加分散。从哲学家的角度看,人类心灵是否将彻底四分五裂,还是会重新整合?有很多问题都需要从新的层次去考查。 盖茨

上一篇: 人·动物·动物园
下一篇: 最后的男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