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啤酒的地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达瓦 摄影 / 李朴)
专程来“打一扎”的昆明酒店职员在“燕莎普拉那啤酒屋”立此存照
喝啤酒是在喝一种心情,尤其是喝扎啤。自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后,北京就有了扎啤。亚运会结束,扎啤与豪情却留下来,后来一家报纸的体育栏目起名叫“托扎论英雄”。
栏目的主持人是长着大脑袋的王俊,他将扎啤分为“浑扎(全酵母型未经完全过滤的浑浊鲜啤酒)”、“苦扎(苦麦芽啤酒)”、“黑扎(黑啤酒)”、 “虎扎(老虎牌)”等等。
“浑扎”只有在凯宾斯基饭店的Paulaner啤酒坊才能喝到。这个被圈内人称作“燕莎啤酒屋”的空间是一个让人容易感到快乐地方。它是全国第一家自己酿造鲜啤酒的酒馆,每周大约生产4吨。酒馆中码着十来个巨大的啤酒罐,从设备到原料到家具到墙上的装饰画,都是原汁原味的德国货。侍女们穿着德国裙子,甚至还有两名德国乐手,他们一个拉手风琴一个拉提琴,可以随便走到哪个桌前唱歌演奏,每月能挣1000美金。难怪西门子公司亚洲区的高级总经理施密特说,到了这儿就像回到了德国。
打扎者的身后,是耀眼的红铜发酵罐。它为吧台前的豪饮者凭添几分贵族感觉。
较之司空见惯的“卡拉OK侍酒”,德国乡村风格的手风琴拉得粗犷而真挚。
施密特家住法兰克福附近,他说 “浑扎”是他们德国南部的特产,也只有德国南部的酒馆才有这种气氛。在这里,商人们不系领带,侍者们也不必拘谨,大家高声谈笑,觥筹交错,纵酒欢歌。所以“在北京的德国人都知道这里”,他本人每月差不多来两次,只是德国鲜啤酒当地售价折合人民币18元一杯,这里卖到42元,他觉得贵了。
在德国学习了三年的王新先生,现在是该饭店餐饮部的中方经理。他承认,他们拼命想营造德国的气氛。1993年8月试营业时,来的几乎全是外国人,而现在,中国人似乎也接受了这里的异国情调,不仅数量上超过外国人,消费的规模也要大些。这个有244个座位的酒馆全年营来额有3000万元。
喜欢德国情调的还有昆明假日酒店的岳姑娘。她和同伴们来北京进修数日,便抽空跑到这里闲坐,每人为自己买一扎酒,喝着聊着。她说,这里让他们感到舒服。
另一家有扎啤也有情调的是硬石餐厅,它的大门上方高悬一辆真正的卡迪拉克红色跑车。这家餐厅每天晚上10点之后就变成富有美国摇滚味道的酒吧。营业经理白忠明先生是新加坡人,他说一天最多能售出10桶鲜啤酒。为了体现正宗的美国色彩,他们每月花三万美金,从奥兰多租来大量著名摇滚歌星用过的东西,挂满了两层楼的墙壁,来自新西兰的阿福卡乐队一曲曲地演唱著名的摇滚歌曲,当然,歌词是经有关部门审查过的。
“硬石”光线昏暗,在这里喝酒的人比较年纪,不少男人长发披肩,女人则多数浓妆艳抹。在这里交谈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声音震耳欲聋。
“硬石”与“Paulaner”都属于档次较高的地方,王新说,一般的老百姓来得还很少,不过,收入在中等以上的人至少来得起了,那里的人均消费在150元左右。
既讲情调又不愿抖阔的人们更津津乐道于“电脑洗车餐厅”。从工人体育场租来一角之地的这家更象酒吧的餐厅出售仅10元一杯的“北扎(北京牌)”,室内的装修用的是原木与红砖,像美国西部影片中大盗出没的地方。即使没有汽车可洗,人们也可以来这儿坐坐,甚至可以谈谈恋爱,或者趴在吧台上喝酒,守着电话想心事。
“北扎”在北京产的扎啤中数量最多,约占51%左右。北京啤酒厂桶装部的李敏晨先生说,他们一桶啤酒(合60扎)出厂价是120元,不过从今年夏天开始生产的全麦扎啤,出厂价就是480元了。李敏晨解释说,扎啤主要还是供应中高档次的餐厅,由于不少原料和设备投资太大,成本一时还难降下来。今年北京市就耗掉扎啤15000吨(约六七十万桶)。
现在,在许多小饭馆里也能喝到扎啤。这里也不乏心怀“鸿鹄之志”的酒客。一位有了醉意的酒客对同伴说:“你借我点钱,200万就够用了。”同伴紧皱眉头,沉吟着说:“你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在银行的存款最小数额是800万,而且还是美金。”此语一出,举座皆惊。旁边喝酒的人感觉“有点吓人”。
在国外,扎啤占啤酒销售份额的70%以上,国内还远远达不到,而且扎啤的口味也还差些。王俊说,他现在喝扎啤少喝瓶啤多,因为扎啤喝腻了,“老觉得是掺了水。”其实店家并不敢打开啤酒桶掺杂,打开有压力的啤酒桶和给炸弹拆引信一样危险。
我们已经有了异国情调的啤酒屋,而且摹仿得足以乱真,可我们什么时候能有中国情调的啤酒屋呢?
“硬石”老板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
一张报,一扎酒想呆多久就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