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媒泛黄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西阳)

1994年初,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以“这确实意味着战争”为题报道香港传媒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竞争格局,一时间各传媒充满了有关传媒本身的报道,从西方报业巨头默多克大闯亚洲市场,到李嘉诚投巨资创办有线电视,乃至佐丹奴服装老板黎智英三四年间创造杂志出版奇迹,无不引起人们对传媒业的巨大关注。

黎智英于80年代靠创办佐丹奴服装系列而被誉为香港不多见的商业奇才,1990年斥巨资创办了崭新概念的《壹周刊》,仅仅几年时间就使其在香港的发行量增至18万份,创造了出版业的商业奇迹。照黎智英的说法,拥有一份好的刊物就等于拥有一部印钞机,其商业利润不亚于其他任何行业。

《壹周刊》的成功立即引来《东周刊》的跟进,后者月前在香港的发行量同为18万份,二者共同分享着香港的期刊市场,其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然而,这两份领潮刊物的一些文章也引起有责任感的观察家对黄色新闻潮的担优。打开近期出版的《壹周刊》和《东周刊》,其中的一些主要报道,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卖淫、强奸、赌博、吸毒、黑社会内幕及秘教活动的渲染式报道。

电视报道不甘落后。香港收视率最高的两个综合新闻节目——亚视的“今日睇真D”与无线台的“城市追击”,都在以各类耸人听闻的事件作为提高收视率的手段。

最近,“今日睇真D”连续四个晚上报道了一出人间惨剧:一位妇女将其情人的太太杀死后又放在油锅中煎炸。《壹周刊》同样以极大篇幅将此事作为封面故事予以曝光,一时间满城纷纭。

其他被竭力渲染的典型事件还有:一名叫作“肥花”的女子坐计程车不给钱,却以提供性服务作为车费;一名孤独老妇无以为生,每日食鼠为生;9岁幼女以肉体作注参加赛车赌博;黑社会内哄血溅澳门;13岁雏妓卖身有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无线台“城市追击”节目中,记者竟拍下老妇食鼠的镜头,并当场问她滋味如何。《壹周刊》还偷拍了一对情人在街角过分亲热的连续动作,像连环画一般刊登在杂志显要位置。

香港电台“媒介观察”节目的主持人指出,这种恶炒新闻的做法是各传媒间恶性竞争的结果。比如,《壹周刊》在创办初期并非如此煽情,而是一份以政治和经济新闻为焦点的杂志。

观察家指出,恶性竞争所导致的黄色新闻潮正在将新闻变为人们不良心理的补偿。在最近的“城市追击”节目中,一名男子向观众展示他在行走过程中每分钟能转头128次。用香港人的话说,这实在是“有厘头”(无聊)。

面对诸多批评,这些节目制作人都迅捷地作出辩护。“今日睇真D”制作人梁伟雄指出,他的节目本来就是有别于传统新闻的娱乐资讯节目,旨在将“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奇人奇事等题材以新的包装展示给电视观众。”,并试图在诸多杀人放火、诲淫诲盗的故事中发掘深刻的社会内容。在他看来,这种公认可行的“娱乐资讯”(Info-tainment)节目绝不违背装新闻的道德原则。《壹周刊》总编辑张剑虹对记者表示:“近来诸多煽情故事发生,这不过是巧合。我们并未刻意选择煽情的故事,而只是着力反映社会的变化。”事实上,这几家大众传媒在选择煽情故事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一家在香港找到一个9岁女孩卖身故事,另一家立即去台湾报道雏妓,再一家又去海南寻找“卖身一族”。这些问题本来都是严肃的社会问题,但过份的渲染则反而势必掩去其中的真实涵义,对受众起到误导的效果。“Info-tainment”这一概念好像是一把双韧的剑,运用得当可以将人们带入富于人性内容的生活世界,运用不当则可能劈向自身。 色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