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态·心态:走向现代化的故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新态·心态:走向现代化的故宫0( 数字故宫。到故宫博物院游玩的游客可以通过摇控器,从任何方位、全视角地欣赏故宫中的稀世珍品 )

在故宫金水河东岸一间不足两米宽的平房内,故宫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在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为记者打开了电子版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在一层层放大过程中,锦鸡的羽毛、画家的笔触、绢丝的纤维乃至画上粘补过的痕迹纤毫毕现。这就是故宫文物数字化保存的成果之一。通过数字化保存,将容易损毁褪色的字画上所有原始信息完全保存下来。“忘了告诉你,”胡锤说,“这幅画的大小是40G。”

1978年进故宫当摄影师的胡锤已经记不得当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照相机。因为那相机“连快门都没有,要把镜头罩取下来曝光”。20多年来身为故宫为数不多的摄影师之一,胡锤幸运地看过了故宫内所有的国宝级文物。“举个例子,20年前我们做钟表馆的图册,当时我把所有能开得动的钟表都仔细研究了一番。”

以后也许很难有人再有胡锤这样的幸运经历了。1998年故宫提出了俗称为“数字故宫”的规划,最终拟定由故宫信息资料中心以面向内部的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外部的文化展示平台打造“数字故宫”。胡锤最喜欢跟记者谈的不是摄影、胶片,而是带宽。他说,今年年底故宫高清晰数码库就可以全部完成。虽然故宫内所有文物的数字化保存还遥遥无期,但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对故宫古建的保护发挥了作用。现在明清档案中相关的古建筑档案已经数字化;通过“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古建筑的信息可以转换成虚拟现实的模型或者二维的图纸;数字化的技术真实永久地将故宫内容易褪色的彩画信息记录下来。

故宫的信息化意味着文物非展示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绝不意味着文物将“锁在深宫无人识”。随着文物的不断增加,以及故宫传统建筑周而复始地修复,故宫博物院对于储藏和展览场地的需求仍然极为迫切。在故宫东华门内东墙根下的会典馆,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向记者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故宫地下文物库房。早在1982年,当时国家有关部门鉴于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文物库房,这项论证直到1986年才得以通过。整个库房本来分为田字形,计划分四期建设。为了稳妥起见,1990年首期1/4建筑面积竣工,共收入文物76100件。1997年结束的第二期工程则一次性将剩余面积全部修建完毕。梁金生介绍说,故宫的地下库房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座地下文物专用仓库:文物库房距地面10米左右,共分为三层100间,每间仓库面积为100多平方米,实际文物储藏面积为13000平方米,这不包括空调等设施占用的面积。“所有的库房实现了恒温恒湿,在防火和防盗方面也很先进。地库底板和四周都采用了双层防护,并按照三级人防标准设防,具有战争防护能力,同时具备抗震能力。所有这些在上世纪80年代都是最高级的。”

回头看故宫地下仓库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新事物,梁金生认为当初的决心是对的。包括二期工程和全部配套设备在内,全部投资约为1亿人民币的故宫地库首次实现了以前地面建筑根本无法做到的防风防潮。库内温度恒定在14到1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8%左右。它所使用的红外安全监测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大门和各小间的防护门用20厘米厚全钢铸造,并设有密码锁。为了防止监守自盗,规定下班时库房人员把钥匙交至钥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记,库房密码马上更改。而库房内的监视系统更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监视。目前,超过60万件不易在地面保存的珍贵文物和20万册善本图书已经被收入地下仓库。梁金生介绍说,未来将对地库继续进行改造。“比如现在的中央空调只是对所有面积实行均等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但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条件要求。比如漆器、书画、木器等都有各自不同的小环境。因此未来故宫地库的改造将会营造不同的小环境,以适应不同的文物。”

​新态·心态:走向现代化的故宫1( 信息平台已经开始对故宫古建的保护发挥了作用 )

从郑欣淼部长和梁金生处长那里获悉,故宫新计划投资3亿〜4亿元,在地库上建设的现代化二层展厅正在策划之中。可以想象这将引发怎样的争论。梁金生告诉记者,反对者主要是一些老专家。他们认为故宫的地基是个整体,不能乱动。不过梁金生认为,根据实际测量,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梁金生介绍说,新的现代化展厅准备采用仿古式建筑,但内部全部采用现代化设备。

其实在故宫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类似的动作已经完成。民国时期在延禧宫原址建了仿古钢筋水泥的延禧宫库房。最近故宫把这些库房建设成为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古书画研究中心,并已经在10月10日院庆时对外开放。在梁金生看来,新的现代化展厅走的正是这个路子。

​新态·心态:走向现代化的故宫2( 午门展厅就像一个玻璃盒子,所有的声、光、水、电都和古建筑实现了软连接 )

在梁金生这样的“老故宫”看来,现代化库房和展厅的迫切需要来自于他们在故宫多年的经历。“反对(建库房和展厅)的人其实都不是故宫内的老专家。为什么?因为故宫的老专家们都知道故宫过去的库房是个什么情况。过去我们打扫库房,每次都是一身土。许多故宫的工作人员都说干的是个‘苦工’。故宫的建筑在不断地修,库房在不断地挪。有时动静大了还要拆卸屋顶,文物自然必须要搬来抬去。整个80年代我们就是在不断地搬来搬去。现在有了地库,大家说,这下才像个工作人员的样子了。”

故宫书画鉴定专家聂崇正也笑谈早年在故宫的这种现象:“那时工作之一是抄故宫文物清单。这是份枯燥、不用动脑子的活。此外各部门还有大量事务性工作,比如提取文物和搬运文物。过去我们发一件蓝布大褂,大伙儿叫它‘紫禁城牌’风衣,为的就是搬东西用。”

已经退休的聂崇正被故宫返聘,每天仍旧骑车来研究所上班。他现在还兼任嘉德公司的顾问。国家有规定,拍卖公司必须要有5个文物顾问。条件有三:不是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已经退休;拥有高级职称。聂崇正笑言自己正好全都具备。在思想比较“前卫”的聂崇正看来,故宫近年来最重要的改变还是在观念上。“早年故宫曾遗留下来一种保守的心态,比如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故宫文物不让外人看,名为‘让故宫人员先研究’。但故宫其实并没有这么多研究人员和研究能力。”

聂崇正说,今天故宫博物院千方百计要大家多出研究成果,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去。在对外交流上也越来越有魄力。

在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看来,对于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博物馆,故宫不仅是要大家冒尖,而且严重地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学现代科技的。“过去故宫的大家出身无非是两个背景:一种是大家子弟,从小就对书画古玩耳濡目染;另一种是苦出身,在琉璃厂当学徒,在生存的竞争和乱世文物大流通的历史中学会了真本领。故宫过去一直提所谓的传承制,但是毕竟时代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时代不可以复制。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其实将来有院校背景、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中,一样可以出现大家。”李季对记者说,曾经有专家给他写信,建议故宫要有“养士”的风度,他对此表示赞同。“的确,我们需要有人去做常规性的保护工作,但总有些人要超脱一些。”■ 文物博物馆仿古建筑现代化故宫博物院新态心态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