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的《向日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孟静)

70年代人的《向日葵》0

张扬是1969年生人,但是《向日葵》是一部拍给70年代人的电影。

北京青年宫影院《向日葵》首映的时候,来了许多圈内人士。一位著名的摄影师问旁边的资深导演:“这片子能(在院线)坚持5天吗?”那导演说:“够呛!这种题材⋯⋯”

张扬和制片人罗异听了这话一定不会开心,这是他俩合作的第一部过千万的制作,剧本写了两年,拍摄和剪辑用了一年,在现在的电影界算是不浮躁和用心的,希望得到的评论当然不会是这句话。

事实上,罗异和张扬合作的前三部电影在票房上从没有失利过,《爱情麻辣烫》是1998年全国票房第二,罗异在美国对人说:“那年的第一名是《泰坦尼克号》。”唬得他的同胞肃然起敬,回到中国,他就不敢这么说了,因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太大了。不管怎么说,张扬的电影倒是口碑和票房一直都有保证,何况这一次他几乎用上了自己的前半生故事。

《向日葵》没有张力强的故事,它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张向阳8岁时,爸爸从下放处回家,他不会叫爸爸。1976年大地震,他从坍塌的房顶跳下,是爸爸接住了他。18岁时,早恋的女友堕胎,是爸爸领着去的,向阳和爸爸大闹一场,追打中父亲掉进了后海的冰窟窿。32岁时不肯要孩子,父亲离家出走,带着婴儿回家的张向阳看到了摆在窗口的向日葵。上世纪70年代的大事小情都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小时玩的弹球,邓丽君的歌曲,到南方闯世界,当时的苦恼对于现在的人是温暖的回忆。为了加强这种印象,《向日葵》的新闻发布会也办在后海的湖心岛,有糖炒栗子、冰糖葫芦供人取用,美国制片人罗异对中国人的心理把握得比我们自己还准确。

70年代人的《向日葵》1

张扬告诉记者,剧本之所以写了那么久,是因为他无法取舍,每段情节都是他的宝贝,最后的成本长达两小时,这也是第六代导演的共性,他们舍不得删减自己的东西。他们的另一个共性是陷入了集体回忆中。张扬也是这样,虽然剧中有不少情节是虚构的,但细节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经历。他的4部电影中有3部是讲父子关系的,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烙印。现实中张扬的父亲——导演张华勋打他比电影中更重,他们的关系至今也是淡淡的。张华勋第一次看到电影时,生了整整两个月的气,不是觉得电影丑化他,而是发觉儿子还在记着过去的仇。

可是当张华勋出现在首映现场时,他又忍不住哭了,在以前和记者的一次谈话中,他也表示了对张扬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讲和,而是一种心照不宣,中国式的父子之间很难互相承认自己的错误,张扬说:他和父亲谈不上和解,但已经彼此谅解。

70年代人的《向日葵》2

就像那个资深导演的看法一样,有些人会觉得张扬拍自传式的文艺片,会有多少人爱看?罗异解释说:“我和张扬的背景完全不同,但是我和我父亲之间存在同样的沟通问题。我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澡堂子,可我看到《洗澡》的故事就很喜欢。那时人们都劝我,说这个电影里没有爱情,没有女人,卖不动的,可是最后卖得很好。”《洗澡》在海外的影响确实不错,在《向日葵》公映前,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为张扬父子拍摄了一组澡堂照片,用于介绍这部电影。罗异认为,天下的父子之间永远是敌人、亲人的轮回,正因为如此,他相信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共鸣。他说,《向日葵》在海外很被看好,目前在海外市场的发行已经收回了成本,也在西班牙电影节上拿了两个大奖。

他承认,从投资规模上他们没法和武侠巨作相比,但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总有人会喜欢老老实实讲故事的电影。罗异每制作一部电影,至少会做上40页的计划书,具体到盒饭多少钱,他曾经讲过,钱要从影片的发行里赚,而不是从制作费里省下来分成。他的最新计划是把CAA(美国最大的艺人经纪公司)引荐到中国,把中国的人才输出,目前在拍摄的有张静初参演的芬兰影片《玉战士》和好莱坞电影《华丽的面纱》。■ 向日葵

上一篇: ​《牛皮》
下一篇: ​汽车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