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缺的渔猎笔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殳俏)

​空缺的渔猎笔记0

插图◎阿丹

手上拿的这本俄国人阿克萨科夫所写的《渔猎笔记》是又一本关于打猎的书,而每一本打猎的书几乎又都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阿克萨科夫住在乡野农庄,平时用农民家制的奶油烤土豆,采附近的新鲜野菜做沙拉,如果觉得兴趣来了,就带上猎枪和狗去寻找晚餐盆子里的那只完美的鸽子,并且一路走,一路就已经幻觉闻到什菌烤鸽子的木炭香味在湿润的空气中飘扬。

翻译成中文的渔猎生活书籍不在少数,撰写传统渔猎生活却又不拘一格重新杀出一条血路的布丰一度流行,后来又有英国人理查德·杰弗里斯的《燕子归时》写田园雀鸟生活,西顿笔下的野兔和松鸡,还有令海明威无限着迷的比大风大浪还要骇人的马林鱼,应该也是每个对自然感兴趣的人的心头向往之物。可惜的是中国人很早便脱离了打猎的生活,甚至连垂钓也具有政治色彩,不是单纯的为捉一条大鱼回去熬汤吃,这种早熟让中国人的饮食里空缺了一页,非常遗憾的精彩一页。

保留了狩猎习俗的秦之前的中国,读来最诱人的菜谱要数《礼记》,里面记述的打来一头野猪做成佳肴献祭,要活杀,让野猪死得尊严而体面,然后就是汆水、油炸、蒸煮、炙烤无数道美轮美奂的工序,到最后得出一只庞大的,金黄的,肚子里塞满了甜美枣子的肥美烤全猪,神吃完了国君吃,国君吃完了贵族吃,贵族吃完了平头老百姓也一哄而上,这样的场面热热闹闹,那才叫“民以食为天”。并且食物面前,人人平等,不似后来进入了农耕社会,五谷杂粮便分了三六九等,粗的粗,细的细,一清二楚。大家合力去争取一头大动物做食物的事情也越来越少,看上去倒好像很合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心意,但实际是,有多少头耕牛干到老死仍然要被做成肉干,有多少温驯的狗摇头摆尾自投罗网地成了火锅。因为家畜本就是由人随意摆布的,反倒更容易纵容出人虐食的倾向,于是有了铁板脚爪的鹅,开水屁股的驴,反倒是对野生动物的适当渔猎,能让人看出双方的勇气和胆量。

《红楼梦》里描写吃鹿肉的情景大致能体现中国人对渔猎的看法,一头鹿被烤得香味四溢,这在上流社会的大宅子中是件稀罕事,姐儿们第一关心的就是“脏不脏”,接下来,读过点书的则会考虑这肉是不是性太热了点。而像史湘云那样的胡吃海喝是猎奇,像林黛玉那样的不闻不问则是不屑并且过分讲究卫生。中国人要寻美食,都希望那是干干净净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撒着欢儿在野地里跑出来的。

而西方的猎人却个个都是野生美食的爱好者,像阿克萨科夫那样,他爱吃野兔肉、鹿肉、野鸽肉、野鸭肉,而在烹调野味方面,他也是个专家,写关于各种鹬肉的滋味和烹调方法一下子就能写洋洋洒洒几大章,他告诉你最美味的鹬是田鹬、中沙锥和姬鹬,这些都是肉质鲜嫩,绝对不会让你觉得口感粗糙的好东西,而完美的不浪费的吃法就是用火腿沙拉包裹着充满脂肪的鹬肉烧烤,然后用面包屑和蔬菜拌上腌制煮熟的肝脏一起食用,并且,当你把所有美食一扫而光之后,觉得这实在很棒的话,请你再带上狗走一趟吧,这可不是要再进行一次屠杀,而是要去拯救这可敬鸟儿的孩子。当它们的父母成为你的战利品时,别忘了面临过冬困难的小鹬。就像《射雕英雄传》一样,弯弓射了大雕,也别忘了救小雕。这才不辜负你的猎枪,你的猎狗,你的心,你的胃,还有那只被捕获的野鹬。■ 空缺笔记渔猎